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句子摘抄

1、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2、惠公迫害

3、避难母国

4、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5、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6、在描述人物时,不仅描写了其外形特征,更强调了其思想、性格和行动,使每个人物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历史事件更具有情感和思想深度。总之,左传的叙事特征描绘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魅力。

7、《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8、里克弑二君,想拥立献公诸子嗣君位。献公子为数不少,可死的死,逃的逃,有贤名者只剩重耳与夷吾。里克借口杀二君是为迎贤主。公子皆附里克。

9、《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於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

10、《左传》人物性格的特点

11、十二年前吴伐楚,入其都城郢,楚几乎亡国。这时吴王夫差的兵力看样子比阖庐时更强,所以楚国的大夫们大夫们一见吴出兵就感到震惊。这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可是唯独子西看到了问题的深层实质。他指出,阖庐之强,全凭爱惜民力,从而得到人民的效力;夫差之“强”,则靠滥用民力,从而在实际上是在为其自身的失败准备了条件,当然对楚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威胁了。子西看到了一个国君的权力的盛衰存亡最后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说明了君权的真正基础在民。

12、其二,爱民仁民。

13、擦肩而过(故事化情节)

14、等重耳一觉醒来,为时已晚。重耳气得操戈要砍狐偃:“如果不能复国,我吃你的肉!”狐偃边逃边半开玩笑:“如果复国失败,我死在荒野,也是被狼吃。若你能复国,晋国的肉都是你的,我的肉不好吃!”

15、③《左传》写人不象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它是编年体,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事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16、事实上,夷吾的谋士——冀芮与吕省早就将国内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便积极怂恿夷吾回国登基。就这样,公子夷吾在内有里克为主,外有秦嬴为援的条件下,击败了重耳,顺利的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17、宋国只是重耳的驿站,重耳小住了一段时间,修整后便再度启程。重耳一行来到郑国关前,派人通报郑文公。叔詹说:“重耳,是晋国的贤公子,与君侯同宗,宜当结交!”郑文公是个连父子亲情都不认得的主,哪会买这个帐?文公拒绝:“每年从我们这里路过的诸侯、公子那么多,如果每个都去招待,我们哪有那么多钱?”

18、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19、前643年,齐桓公病逝,齐国衰落,以齐之力复国已不实际。重耳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不愿再去品尝流浪奔波。狐偃、赵衰等人多次提醒重耳,重耳不从。

20、骊姬为其子夺嫡,勾结大夫梁五、东关五,欲分化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梁五、东关五进言献公:“曲沃,晋之宗庙所在,当派申生镇守。蒲城与屈为边防要塞,当以重耳、夷吾戍其地。”在分封制的时代里,公族在外,其意即为分封。分封则另立宗庙,为旁支,就基本丧失了对大宗的继承权。骊姬之意自然是让献公分封三子,献公是何等英明?岂会不知分封三子之意?然而献公一口答应……重耳与申生、夷吾道别,来到蒲城。重耳兄弟遭到后妈的嫉恨,骊姬还未将重耳视作第一目标,因为储君是申生。即便是将要分封的申生,骊姬仍不肯放过,她认为,申生的存在就注定是奚齐登上晋侯宝座的绊脚石。

21、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前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的支持,只有做到以民为本,为百姓的利益考虑,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战争才能取得胜利。仅仅是身边朋友的支持和求助神佛是靠不住的。

22、《曹刿论战》中体现以民为本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3、①《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24、第三,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评以至反抗。史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25、《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26、重耳离开郑国,又踏上了漫长的旅程,继续往南,进入楚国境内。

27、《左传》在治军问题上主张德、刑并重,即把礼作为道德手段,法作为强制手段,用来经武治军。

28、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29、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30、楚正值强盛,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打败了一心霸的宋襄公。成王早闻公子重耳是当时贤人,便远迎重耳,安置重耳居住在郢都,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命自己的臣子与重耳的手下人时常切磋。

31、桓公以其宗女嫁于重耳,盼能捆住重耳,即便重耳最终复国,也可得晋之欢,以为助力。

3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33、重耳一行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齐国。时桓公在位,齐为霸主,齐桓公素有爱贤之名,管仲新丧,霸业初显颓势。齐桓公盼着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延续霸业。重耳之贤,天下共知,桓公听闻重耳到来,出郭相迎。

34、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35、惠公即位后,积极打压昔日作乱的公子,不久就杀死权臣里克、邳郑父,并将国政委任于冀芮、吕省等人,重用亲信,大兴狱,坐罪者甚众,加剧了晋国高层的矛盾。

36、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37、《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

38、作品评价

39、《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40、狐偃、赵衰等人密谋,恰有一侍女窃听,报与宗女。宗女杀死侍女,与狐、赵合计,将重耳灌醉。然后拖上马车,快马出城,离开临淄。

41、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42、骊姬奸猾诡诈、献媚取怜,得献公之专宠。前665年,姐妹俩皆有喜,骊姬子名奚齐;少姬生子名卓子。子以母贵,二少子皆得献公喜爱。献公隐隐有废申生而立奚齐之意。

43、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44、颠沛流离

45、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46、里克派遣狐毛至翟国,面见重耳。狐毛者,狐偃之兄。狐毛向重耳谈及国内政变。重耳唏嘘不已,狐毛向重耳转达里克之意,重耳犹豫不决,转身问计于狐偃、赵衰。众人合计的结果:危险,保命第一!这些年,重耳目睹父亲过于残忍的手段,甚至怀疑里克为他设下的也是个圈套。狐毛回报里克。在里克心中,重耳是除申生外的第二人选,但早已被这些年的血雨腥风吓得畏首畏尾。里克的善意没有得到重耳的理解,转而又去招身在梁国的夷吾。

47、离开了曹国,又步入宋国境内。宋襄公以仁义治国,自然不会对重耳熟视无睹。襄公以与齐桓公相若的规格,招待重耳,只差没有嫁老婆。此时,宋楚争霸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宋襄公依然奉重耳为上宾,重耳对襄公之恩牢记于心。

48、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49、骊姬祸国

50、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51、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

52、前651年,年迈的晋献公将崩,欲将晋侯之位传于公子奚齐,且尊骊姬为国母,然献公尸骨未寒,里克、邳郑父等人果聚众作乱,杀死奚齐、卓子(献公与骊姬妹之子),逼死荀息。

53、《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54、(编年体记事,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首领献其二女(长曰骊姬、次曰少姬)于献公,以此求和。献公欣然笑纳,率领大军载美人而归。

55、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刺客已来,重耳吓得拔腿就跑,冲到城门口,见到准备好的马车,一跃而上。狐偃、赵衰、贾佗、魏犨等随即跟上,而先轸、狐毛等人则抱憾未能随行。

56、③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57、重耳与谋臣商议,狐偃说:“我们在这已经呆了12年,盘缠也积蓄够了。现在应该去其他诸侯国谋取支持。”重耳依其言,便与家小作告别。

58、“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59、齐国艳遇

60、前656年,骊姬借口申生之母托梦,却在申生供奉于献公的胙肉中下毒。献公认定申生有弑父之心,申生逃亡曲沃。

61、献公招三公子问罪,申生有口难辩,畏罪自缢。重耳、夷吾听闻申生惨遭奸人迫害,前往绛都询问。骊姬献谗:重耳、夷吾亦与申生同谋。

6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63、《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64、重耳、夷吾听说后妈又将要陷害他们,便不辞而别,悄悄返回封地。献公见儿子们不辞而别,更确定其心中有鬼。

65、晋献公的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围住蒲城与屈邑。夷吾敢于与父亲的军队较量,寡不敌众。重耳则更干脆,不抵抗,声称:“儿子不能跟老子打!”不久,蒲城陷落,晋军中有一人叫波提的追杀重耳,重耳越墙逃脱。重耳只能投奔其母国——翟。不久,在翟国与狐偃、赵衰等人会合。重耳的母亲本就是翟人,这里是狐偃的故乡。对此,狐偃为重耳做了精心的安排,献公也没有去赶尽杀绝,重耳终于可以暂时歇口气,在翟国安居。在翟国一呆竟然就是12年,好在翟君对重耳还不错。生活在平淡中度过,但也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翟国攻打戎族,俘虏了两个貌美的少女,便献给重耳。重耳笑纳,与谋士赵衰分老婆,君臣俩连襟。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都是历史的过客,而叔隗为赵衰也生了个宝贝儿子,他就是未来半个世纪威震天下的赵宣子。在翟国重组了家庭,生活过得不亦乐乎,重耳渐渐习惯了,乐不思晋。

66、楚国厚待(外交辞令)

67、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68、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69、《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70、以晋公子重耳之亡为例,左传笔下闪耀着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左传通过细致的叙述,揭示了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转移。

71、《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价人物。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72、第二,立君的目的在于保民。史实:《左传》文公十三年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73、桓公待重耳一行甚厚,使其得到了很好的补给,可心里也有一些猜忌。在与重耳的交往中,意识到重耳——一个落魄公子——举止之中,气魄宏伟;谈吐之间,志在天下。而重耳身边的随从,皆世之豪杰,将相之才。桓公句句称好,却也默默惊讶,为自己的后人捏把汗。

74、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75、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76、有一日,楚成王在酒宴中问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楚成王又问:“他日若你返国,将作何报答?”重耳思忖一会,答道:“若返国,皆君之福。倘晋、楚对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77、《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

78、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以无民,也不可以无君。立君为民,民为目的,是重要的;但是无君即无以达到为民之目的,所以君也是重要的。这里也有君民之间的张力关系,《左传》作者在这种关系中仍保持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79、(语言立体刻画人物)匆忙之间,重耳一行就上路了,盘缠都没带。自翟国往东,一路颠簸,终于来到卫国境内,没想到一生英明的卫文公一时糊涂,对重耳没有兴趣。重耳没有得到卫国的一丝援助,又再度起锚。然而,钱财、食物都没有得到补给。在卫国五鹿,重耳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架子竟向一个农夫乞讨。一个普通农民又有多少粮食去施舍给重耳等十几人呢?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拿去,吃吧!”饥饿难耐且近乎绝望的重耳气愤的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勉强刺激着重耳,重耳的进取之心正在干涸。为了让重耳活命,从人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

80、编辑本段编年体例

81、在这一段引文里既包含了邾文公的思想,也包含了《左传》作者通过对于邾文公思想的评论而表现出的思想。当占卜说明迁都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时候,邾文公认定利于民就是利于君,因为他认为天立君的目的就在于养民,不思利民就不配为君;能利民才说明君的称职,为君而能称职才算有利。所以他不把利民与利君对立起来,而认定利民就是利君。他的左右却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迁都危及国君生命,不迁才有利于君。他们考虑的是国君作为个人的生命之利,而非其作为国君的使命之利。所以邾文公为他们解释了命的意义。他说“命在养民”,这个“命”就是国君的使命;而个人的生命短长,那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所以他坚决迁绎。《左传》作者对于邾文公只作了两个字的评论:“知命。”这就是说这一位国君知道他为君的使命。可见立君为民原是当时流传的一种思想认识。

82、齐女贤,美丽娇艳,果然将重耳迷得团团转,在齐桓公的糖衣炮弹之下,重耳尽享驸马之贵,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这些年饱受苦难的重耳,只知自己为公婿重耳,便忘记自己本为晋重耳。

83、真是恶心,重耳知道后,痛恨曹共公,暗自要报复曹国。

84、《左传》文学性的剪裁和事件的故事化

85、读春秋左传的意义是:解读民族古代历史,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良作风;促进文明法治建设,助推华厦和谐崛起。

86、《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87、①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戏曲的色彩。

88、离开齐国温柔乡,下一站——曹国。曹共公完全不听大夫僖负羁之言,拒绝接纳重耳。曹共公早听说重耳身理缺陷,竟然在重耳沐浴之时,在窗帘外,看看重耳的骈肋到底长得啥样。

89、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90、《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91、《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92、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

93、献公自回国后,宠爱二女,骊姬尤甚,一意孤行立骊姬为夫人,少姬为次妃。

94、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95、《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还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历史的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96、重耳住手了,只能硬着头皮上路。

97、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98、②《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单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99、前661年,献公始作二军,自将上军,命申生将下军,其意更为明显:春秋非卿不将兵,献公命申生帅下军,欲立申生为卿,废立之心昭然若揭。此次出师战果辉煌,连灭耿、霍、魏三国。而狐突、士蒍、里克、先丹木、邳郑父等重臣皆对申生更有依附感。第二年,申生又单独率军攻破皋落氏,如此优秀公子,国人交口称赞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其受冷落的怜悯,更对骊姬一怨声载道。更令骊姬害怕的是申生像极了曾经的曲沃桓叔。

100、《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子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101、一路颠簸

102、秦穆公紧盯晋国内政,试插手,派人联络重耳、夷吾,希望帮助重耳为君,重耳谢绝穆公的好意:“父亲在世时,我就不讨父亲喜欢,为父亲怪罪。如今父亲去世,我又不能为父亲守丧。为人子者,大不孝顺!哪里还敢贪恋君位?”夷吾在获得了里克的聘书后,也召见了秦国使臣。夷吾喜出望外,便以割让河东五城为条件,获得了穆公的援手。

103、②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齐鲁长勺之战”中写曹刿,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评判议论,而曹刿的思想、性格、风度却宛然如见。

104、《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105、《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106、于是乎,郑文公催促着重耳一行赶紧赶路,不要在郑国闲呆。

107、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108、《左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它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和人物的描写上。

109、第一,君权的根本在民。史实:《左传》哀公元年记,吴师伐陈,因为十二年前吴先王阖庐伐楚时陈未肯站在吴的一面。“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指吴王夫差)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110、成王默然,令尹子玉大喝道:“寡君奉汝为上宾,汝安敢出此妄言?”楚成王命成得臣退下,子玉不甘心,强谏成王:“重耳,世之贤主;随从,皆有将相之才。倘使其归国,如鱼得水,他日必成楚之大患。今日,其羽翼未丰,宜当处之!”成王不从,命子玉退下。成得臣愤愤告退。

111、惠公恐国人附重耳,欲先杀之而后快,便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早有细作打听到惠公之谋,便赶往翟国向重耳报告,他弟弟要对他下手了。

112、《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113、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熔诸子百家于一炉的杂家书。而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是春秋晚期左丘明对孔子巨著春秋做的注解或者叫传。左传记载的是历史

上一篇上一篇:暖心的句子短句唯美无关爱情【好句摘抄186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