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2、(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3、(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4、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
5、(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6、意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8、三: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9、商鞅变法内容: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4.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等。
10、(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11、秦朝由弱变强的一次变法。
12、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初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实现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13、(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1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5、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6、二、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令商鞅在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颁布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17、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18、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19、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
20、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21、(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22、史称商鞅变法。
23、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2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25、(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6、(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27、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
28、变法第一仗是和魏国打的,秦国想要东出函谷问鼎中原,魏国就是拦路虎,公元前341年,秦国实行商鞅新法已经十八年,国力空前强盛。
29、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30、变法过程:
31、三、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营造新都,并于公元前349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32、秦孝公时期为了使秦国更加富强,准备变法。他启用魏国人卫鞅在秦国提出了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实力得到了加强,成为战国后期的一个强国。为表彰卫鞅的功绩,封商为他的属地。
33、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34、商鞅使诈让魏国主帅来谈判,在宴会上被拿下,失去主帅的魏军群龙无首乱了阵脚,一触即溃,魏国最后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35、商鞅变法的影响
36、(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37、商鞅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国富。奖励军功--兵强,建立县制。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8、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
3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三条:1、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2、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3、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0、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1、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
42、商鞅变法指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4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44、一、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惧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开始酝酿变法运动。
45、趁着魏国进攻齐国在马陵之战惨败,元气大伤,秦国发兵攻打河西之地。
46、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7、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影响: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带进上层建筑,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48、(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49、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50、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51、二: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
5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影响: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带进上层建筑,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