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艺剧院位于历山路北端。1973年筹建,由山东省京剧院排练场扩建而成,1987年5月10日正式开业。如今鲁艺剧院改名梨园大戏院。
2、唐代寺庙中开始出现"戏场",这是后世"庙台"的前身。
3、乐棚以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都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演出场所。
4、而在没有麦克风没有音响的年代,又怎么满足慈禧太后这挑剔的耳朵,德和园背后的声学秘密,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热点。
5、德和园东西两侧的看戏廊不仅提供了文武大臣看戏的位置,还在声学上起到了反射的作用。直达声和反射声在一起就形成了混响。
6、坐落在上海西南地区,著名的华亭宾馆对面,原名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馆是国内大型的体育馆之一,1975年建成使用。主馆呈圆形,高33米,屋顶网架跨度直径110米,可容纳观众18000人。
7、当时没有"戏票"一词,品茗听戏只付"茶资",实际是戏价。
8、中国大戏院1929年兴建,1930年建成完工,1931年1月30日开业。
9、是由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始创于1950年)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始创于1957年)这两个著名的话剧表演团体合并而成。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由著名戏剧家夏衍、黄佐临和熊佛西先生创建的,在数十年中,先后上演了五百余部中西方古典名著及近现代作品。
10、根据研究,大戏楼的混响时间适中,脉冲响应衰减均匀,声场不均匀度较低,较好地满足了京剧演出需求。这种精妙绝伦的设计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史极高的造园艺术。
11、因此,我们万万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通过底层架空保证音量;通过房屋与连廊的设计保证了音质;通过玻璃和木质结构保证了混响。
12、黄浦剧场
13、民国时期:到民国时代改称剧场、剧院或戏院。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4、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300号,南靠上海博物馆,西临黄陂北路,北望人民公园和上海历史博物馆,东毗位于人民广场中轴线北端的上海市人民政府。
15、中国大戏院
16、明清时期: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易于倒塌、着火,到明代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
17、最初,茶园并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为盛行,称之为"茶园"或"茶楼"。
18、而德和园戏楼的地下一层便是一个巨大的“共鸣器”,底层架空的设计,加上水井形成了共计上百立方米的“共鸣器”,保证了德和园戏楼的音量。
19、中国大戏院,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一起被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
20、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21、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22、因此,德和园大戏楼又被后人誉为“京剧艺术的摇篮”。
23、人民大舞台
24、这与北京人爱喝茶的习惯有关,一边品茗,一边听戏。
25、德和园戏楼地上共有三层,高达21米,三层遍布机关天井,热闹非凡。而实际上,德和园戏楼地下还有一层,地下藏有有水井,可以引水上台。
26、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丁香路425号,坐落于浦东行政文化中心,东望陆家嘴,南濒上海科技馆,西临内环高架,北接源深体育中心。
27、清朝中后期:清中叶以后北京的茶园已颇具规模,到清朝后期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和京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不以品茗为主,而是以听戏为主了,茶园也随之改称什么什么园,或称戏园子。
28、人民大舞台位于九江路663号,地处于上海商业繁荣中心地带。人民大舞台是上海现存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剧场,也是上海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海派京剧的发源地。
29、以前黄河路上的长江剧场在旧上海叫卡尔登(CARLTON)大戏院。 长江剧场位于南京西路与风阳路之间的黄河路上,坐西朝东。前身为英国人创办的卡尔登(CARLTON)大戏院,民国十二年(1923)2月9日开业。专映电影和演出外国歌舞剧。 业主几易其人。民国二十六年7月首演话剧《原野》,此后为上海重要的话剧演出场所。抗日战争初期,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歌剧部成立于此。不久租与吴性栽演京剧,周信芳所组之移风社曾在此演出《徽钦二帝》等戏。1954年公私合营,归华东戏曲研究院领导,改名长江剧场,于2月1日开幕,王春茂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多演越剧,徐玉兰、王文娟的玉兰越剧团长期在此演出。1957年后一直以话剧为主,兼演昆剧、沪剧及放映电影。 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八十平方米。1957年和1976年两次大修,扩大舞台。现舞台宽十米,深十四点七米,总高度十九米。座位两层共九百九十个。场内设有四处安全门。
30、茶园一、进行京剧表演的戏院,在清朝最早叫茶园。二、茶园的形成和变更1、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时期,演员的表演区开始建筑化,出现了"乐棚"。
31、京剧,在清朝曾称平剧或徽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32、麒麟剧社,长安大戏院北展剧场
33、我们都知道琵琶、二胡、大提琴等乐器都有着中空的木箱,木箱在声波的作用下发生共振,这种“共振器”使乐器音量得到了放大。
34、黄浦剧场是拥有84年历史的老剧场,巴洛克风格和一体派融合的建筑风格简约却又大气,水磨石地板、老式窗户讲述着剧场的悠久历史。
35、上海大舞台
36、颐和园德和园始建于1891年,历时5年,是清宫三大戏楼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台。
37、在清朝最早叫茶园。大多以“园”、“楼”、“轩”命名;“舞台”、“戏院”、“剧场”字样极少。
38、使得整个大戏楼不仅看似金碧辉煌,细节之处更是巧夺天工。余音共鸣、回音反射、声场共享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39、宋元时期:宋元是中国戏曲日臻成熟时期,这时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场所称"瓦舍勾栏"。
40、在保证音量的基础上如何保持更高的音质?成为了现代声学研究的重点。2011年德和园大修之时,研究人员利用三维仿真系统对德和园的声学传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41、戏楼的修建,不仅满足了慈禧太后的个人兴趣,还为我国京剧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摇篮。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曾在这里献技。
42、通过现代的检测手法,我们惊讶地发现大戏楼始终拥有着1秒左右的“最佳混响时间”。
43、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太后每次来园的第二天必来此看戏。据统计,慈禧共在德和园听戏两百余次,因此这里被后人誉为慈禧太后的“游乐场”。
44、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45、单层玻璃和薄木质结构具有较强的低频音吸收功能,保证了以假声高音为主的京剧圆润有力。
46、上海大剧院
47、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