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年龄常常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并给予相应的称谓,以下是百年内各个阶段的称呼:
0岁至10岁:婴儿期,不满周岁称襁褓。
10岁至20岁:少年期,13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至20岁称舞象之年。
20岁:成年礼,男子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标志着一个人应该立定人生目标。
40岁:称不惑之年,意味着此时的人应该对生活有了清晰的认识。
50岁:称天命之年,表示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明白自己的天职。
60岁:称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传统上认为此时头发开始变白。
70岁:称古稀之年,形容年龄已经到了很稀有的阶段。
80岁:称耄耋之年,此时人通常身体较为虚弱。
90岁:各种称谓较多,如腰酸背痛之年,表示身体开始衰老。
100岁:称期颐之年,意味着此时的人已经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养护。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年龄的增长,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