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军的军衔区分如下:
陆军军衔
将官:
大将
中将
少将
佐官:
大佐
中佐
少佐
尉官:
大尉
中尉
少尉
准士官: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
曹长(上士)
军曹(中士)
伍长(下士)
兵:
兵长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
海军军衔
将官:
海军大将
海军中将
海军少将
佐官:
海军大佐
海军中佐
海军少佐
尉官:
海军大尉
海军中尉
海军少尉
准士官: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
曹长(上士)
军曹(中士)
伍长(下士)
兵: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
这些军衔在二战期间有所不同,特别是在1938年之后,日军采用了领章(襟章),即“九八式军衔”,对军衔制度进行了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并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了军衔称谓。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对日军军衔进行详细的区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