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古代吹牛的典故?

关于“吹牛”的典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吹牛皮的起源

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主要靠皮筏子,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使用皮筏子时,需要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作为渡河工具。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技巧。

杨璞的吹牛

宋朝有一个人叫杨璞,很爱吹牛,自称是东野遗民。宋真宗求贤时,有人把他举荐了上去。他什么也不会,在皇帝面前把屁给憋了出来也没有作出诗来。宋真宗看他为难,可怜他年纪大,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杨璞一晚上没睡着,辗转反侧,饿死很多跳蚤,天亮时想起了从家里出来时老婆子的临别赠言,第二天,他就把老婆子的临别赠言献了上去。宋真宗看完他的诗后,感到好笑,问是谁写的。他交待说是出门时老婆子的话。宋真宗说:“看在你老婆的份上,这次放过你这个吹牛大王,要不真要了你的老头皮。”

屠夫吹猪羊

另一种说法是,吹牛源于屠夫宰牲畜时为了剥皮更方便,会先在牲畜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吹气使牲畜全身膨胀起来,皮就容易裂开。由于牛的体形庞大,皮质坚韧,要吹胀它需要极大的肺活量,因此能吹牛的人被认为是在夸大其词,即“吹牛皮”。

元世祖忽必烈的典故

元世祖忽必烈在率兵渡淮河时,一时无船,便发挥过这种牛皮筏的威力。他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其他典故

还有两个爱吹牛的人,一个名叫牛三,被外人戏称为“吹破天”,另一个名叫皮四,被戏称为“吹塌地”。吹破天一直不肯做正经事,懒散惯了,只靠说大话来讨生活费。他的吹牛本领在方圆几十里都有名,但谁也不喜欢他。吹塌地住在离吹破天家两百里远的一个村庄,他家庭富裕,但与吹破天不同的是,他的吹牛技巧堪称一绝。有一天,吹破天看见一个路过的陌生人正在村头的大树下休息,于是上前和他攀谈。很快,他们就开始吹牛了。陌生人问吹破天叫什么名字,吹破天自豪地回答:“我叫吹破天。”陌生人听后笑了笑,然后问:“我们那里有个叫吹塌地的,是你的亲戚吗?”吹破天不高兴地回答:“我和他隔得很远,根本不认识他。而且,他有什么资格称我为亲戚?”陌生人似乎不把吹破天放在眼里,继续说:“他可是我们那里的吹牛大王,我认为天下难找到他的对手。如果你不信,不如去见见他。”吹破天听了有些生气,甩了一下袖子,就离开了。从那以后,吹破天再也没有心情继续吹牛。

这些典故都说明了“吹牛”一词的起源和用法,既有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历史人物的趣事,反映了人们对于夸大其词行为的戏谑和批评。

上一篇上一篇:赵本山被央视点过名吗?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