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宗室封爵
亲王:皇嫡长子为太子,皇诸子年10岁立为亲王,有封地称为“某国”,20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10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其余诸子年满十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王长子;嫡长孙则授王长孙;郡王其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郡王其余诸孙授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郡王曾孙均授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郡王四世孙均授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郡王五世孙均授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
继承规则
亲王:亲王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儿子封为郡王。
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封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
镇国将军以下:镇国将军的嫡长子继承镇国将军爵位,其他儿子封为辅国将军,以此类推。
特殊规定
旁支继承:明神宗时期,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
官职与爵位:郡王以下就没有世袭爵位一说了,而且所授官职并不是世职(可传袭的官职),郡王的后世子孙每代授职都会降一级。
世袭凭证
诰券:明代制度,封爵必须是有辅佐社稷之功,或者是重大军功。至于是否能够承袭,那就要看有没有“诰券”,就是朝廷给的世袭凭证。诰券一式两份,一份给功臣(受封爵位的人),一份收藏在内府。如果功臣死了,子弟要袭封,就得把诰券拿出来,然后由吏部负责核对勘验功过,决定是否袭封或者除封。
总结:
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体系,明确了各个爵位的继承顺序和规则,同时也存在一些特殊规定和调整,以确保皇权的稳定和宗室的有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