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四人的志向和性格有着不同的评价。
对子路的评价
子路表示愿意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在夹在大国之间、面临外敌入侵和饥荒的情况下,三年可以使人民勇敢且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并批评子路“其言不让”,认为他虽然有抱负,但态度不够谦虚。
对曾皙的评价
曾皙描述了自己在暮春时节与朋友一起游泳、吹风、唱歌的情景。孔子听后长叹一声,表示赞同曾皙的想法,认为他所描绘的图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富足安康、家国安宁的大天下承平景象。
对冉有的评价
冉有表示愿意治理一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修明礼乐,则等待贤人君子。孔子对冉有的回答表示满意,虽然没有正面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的评价
公西华表示愿意学习做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时的小司仪。孔子认为公西华谦虚有礼,虽然事情重大,但娓娓道来,显得谦逊有致。
总结: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是既有抱负但态度不够谦虚;对曾皙的评价是赞同其追求和谐社会的志向;对冉有的评价是满意其治理小国的能力;对公西华的评价是认为他谦虚有礼,适合担任外交或礼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