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晒秋节或“踏秋”,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的传统节日。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和故事,以下是其中较为流行和可信的解释:
天象崇拜与丰收祭祀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时代。在《易经》中,“九”被定为阳数,而九月初九日,两九相重,因此被称为“重阳”或“重九”。古人在秋季丰收之时祭天、祭祖,以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德。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恒景斩瘟魔
最广为流传的重阳节传说是关于东汉时期青年恒景的故事。恒景为了拯救受瘟魔肆虐的百姓,决心访仙学艺,最终成功斩杀了瘟魔。为了纪念恒景的英勇行为,人们在每年的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以驱邪避灾。
丁氏冤魂的休息日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淮南全椒县丁氏的故事。丁氏因遭受婆婆虐待,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她的冤魂不散,附在巫祝身上,要求在重阳节这天不要让妇女操劳。从此,重阳节成为了一个休息和感恩的日子。
贾氏将重阳节风俗传入民间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谋害后,其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给贫民。贾氏将重阳节的习俗带入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赏菊与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值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非常喜爱菊花,后人效之,因此在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成为了一种习俗。
综合以上传说和故事,重阳节的起源既有天象崇拜和丰收祭祀的原始形式,也有纪念英雄人物恒景斩瘟魔的英勇事迹,以及感恩敬老的传统。这些传说和故事为重阳节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