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3、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4、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5、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7、的<屈原>最后四句
8、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9、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阳。
10、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4、盐梅已佐鼎,曲兼且传觞。
15、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1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18、端午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人们在这一天会纪念屈原和吃粽子等传统食品,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
19、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20、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21、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2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3、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24、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2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26、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27、端午(唐·李隆基)
28、浣溪沙·端午》
29、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30、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31、资料扩展:
32、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33、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4、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怀念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表达了人们在外旅游时怀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35、万众齐心划大桨
3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38、”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一句。
39、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40、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4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42、月下老人垂钓,想在平湖本是宝。
43、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44、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45、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46、【端午节的诗词】
47、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48、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49、端午(唐)文秀
50、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51、知否?碧波两岸青()。
5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5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54、不负中国梦想
55、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5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57、竞渡诗[唐]卢肇
58、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59、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6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的一句()。
61、扩展资料:
62、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63、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64、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65、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66、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67、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68、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69、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70、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71、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72、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7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75、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76、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77、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78、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79、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80、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81、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82、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83、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84、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85、宋代·苏轼
86、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87、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88、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89、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9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91、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9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93、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94、一条巨龙
95、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96、这句诗描绘了端午佳节人们思念亲友、怀念往事的情景,指出即便是美丽的江河之上也有儿女离家远行的情景()。
97、吉水历史中央
98、满江红·祭屈原
99、结尾: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100、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101、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102、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103、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104、“腊鼓遥闻满郊香,衣冠简朴古风凉。
10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106、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107、端午食粽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