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竖横竖
2、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3、十一、作品构赏析
4、对角分割平均
5、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6、题款根据排列形式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7、一般来讲,题款是为了阐明主题,使构更加完整。题款的内容通常包括画名、作画时间、画者姓名、与画有关的诗词,以及收藏人的名字等。
8、次在用墨,一般近浓远淡,石浓山淡,浓浓淡淡,尽在妙处。
9、四、取景
10、题款的字数与位置要根据画面的构来决定,不可随意而为。题款的书体也应与画面的笔法相协调。
11、团扇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所绘内容多是小景山水,故构崇尚简洁而有韵致,很少取繁复的构形式。下示范的是圆形团扇的画幅形式。
12、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13、朱端的《烟江远眺》采用了高远透视法。左边的树石与右边的山石相呼应。左边的山石用笔较实,刻画细致;后面的远山和云雾表现得极虚,体现了实与虚的对比。
14、陆俨少的《峡江秋涛》采用了典型的开合式构法。此画中,近、中景为开,远景为合。
15、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李嵩的《赤壁》,就采用了典型的一角式构。
16、山水画的构法则很多,常见的有“由”字形构法、“须”字形构法、“甲”字形构法、“之”字形构法等。
17、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潘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案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18、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19、《烟江远眺》
20、把诗、书、画、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正是中国画的特色。
21、《松石听泉》
22、中堂也称立轴、立幅、堂幅,因挂在厅堂正中而得名。中堂两边可以配以对联。此画幅适合全景式构。
23、画面的边角虽不是画家重点处理的地方,但若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画面四角全封死,没有通气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窒息、死板。处理画面边角时,空出一个角或两个角比较合适,也可以空出三个角,但最好不要四个角都空出。四个角全虚空也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稳定感。画家常用的边角处理方式有虚空一角、虚空两角、虚空三角,也可以四角全实。不过,画家采用四角全实的处理方式时,要在画里留白,使其气息畅通。
24、王蒙的《夏山高隐》采用了深远法构,以通景贯穿整个画面。此作构繁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疏密、聚散得当。
25、诗款。以画为主,以题款为辅,宜少题文字。然而,对于画未尽意的作品,可添加一些符合画面意境的诗词来丰富画面。
26、九、山水画构常见的弊病
27、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
28、水画的构可繁可简、可大可小。下面列举一些画家常用的取景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29、运用设色和墨法从色彩上体现
30、七、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形式
31、竖式。当字行较长、行数较少时,我们可以采用竖式题款。
32、在下中,画面的重心在下方,若上方只是空旷的湖水,就会让人感到有点儿轻飘。画家又在画面上方加上了一些远山,使画面达到了平衡。
33、在童中焘的《翠幄》中,初看画面,密密麻麻,一团翠绿,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树石、亭榭大小相间、错错落落,画面整中有碎、碎中有整,富有变化。
34、横式。此种形式适宜字少行多的题款,可以齐头齐尾排列,也可以齐头不齐尾 3.横竖式结合。此种形式多用于多款的题法,可以调整画面的构。
35、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方式。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关山月的《龙羊峡》(下为作品局部)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方式。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
36、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
37、用平视法在画面比例中体现
38、斗方是正方形较小的画面,既有独立成幅的,也有偶数多幅成套的。此画幅适合各种构形式。
39、诗人通过对邻居生活的赞赏,对纯真情谊的讴歌折射自身的追求,表达自己的闲适、惬意。
40、墨法亦称“血法”,又曰用墨之法。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墨法的运用源自于中国造纸术的产生,“笔墨”二字永远成为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本质特征。常用墨法包括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和冲墨法。
41、十、构与题款的关系
42、《书湖阴先生壁》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隐约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3、孙克纲的《李白诗意》注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4、中国山水画讲究三远,和现代的透视差不多,要分出层次主要靠墨的浓淡來体现。近浓远淡,还常用云雾处理远景,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作近景,这样就出现近中远三大层次了。
45、下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此中,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
46、长卷也称横卷,长度有几米、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不等。长卷的高度没有固定的尺寸,非常灵活。它多用散点透视,多作全局式构。
47、通屏也称单条、长条、条屏,长短不等,比中堂细长,内容丰富,构灵活,可由四条、六条、八条、十二条、二十条幅组成。一般通屏各条幅可单独成画,但各条幅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如春、夏、秋、冬四时景的四条屏。有时也可把整套条屏连在一起构,合起来就是一幅巨型画作。
48、多款,即多次题款。可以是画家自己题款,也可以请他人题款。要注意题款不要喧宾夺主,破坏画面的整体气韵。
49、题意款。内容点明主题,有作画时间、画者姓名、地点等。在梁树年的《松石听泉》中,山石、泉水、松树搭配和谐。画面左上方“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题跋,既点明了主题,又与画面相得益彰。
50、下中,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黑色的山坡、灰色的远岸和色彩浅淡的天空、月亮、河水,共同组成了这幅优美的画。
51、唐寅的《落霞孤鹜》,采用了典型的“C”形构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
52、中国山水画层次体现手法:
53、沉闷、迫塞。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刻画得面面俱到,画面无疏密、聚散的变化,缺少黑白、虚实的对比,以及气脉不通畅等。无论采用复杂的全景构,还是采用简洁的一角构,我们都要学会留白、留气、留眼。一幅画的“气”从哪里入,又从哪里出,都要深思熟虑。有“气”才能产生“韵”。开阔的山水画要能收拢住“气”,墨色浓重的山水画要能“透气”。
54、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
55、中国山水画在整个中国画领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山水画的美学原理及艺术思想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画种。它独立于随唐成熟于宋元它基本的笔墨语言就是点和线,它以皴擦点染的笔墨为主要表现方法,山水画的发展是从自然的理性表现到哲学的感情的思想性表达,又从视觉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化为赋有哲理的逻辑性思维,因此中国山水画已经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从宏观角度来看与层次有关的有山水画常规的透视形式三远法,所谓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类似西方的仰视,平远类似平视,而深远类似俯视的视觉效果。在这每个形式的表现中主要的层次关系是山峰与山峰、山与水、石与木和远与近的层次关系为重点,这些主要是以画面整体的层次关系为主。另外从微观角度来看,画面只画一个山峰或一个石头、一颗树一样画出层次,这一点更体现出山水画表现层次的主要因素是笔墨,因为从古至今学者都以笔墨精神为山水画之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笔墨理念,没有笔墨的作品就失去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意义和艺术价值,所以山水画笔墨的独立性更强更重要。它的物理观念它的美学原理及它的艺术规律性元素都是解决山水画层次的因素,比如虚实、多少、大小、疏密、聚散及留白、留云还有点与线、黑与白、浓与淡等多种因素的对比关系。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价值是它赋予了东方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作品的优劣不在大小、不在画面内容的多少、也不在画的像什么或是什么,主要是作品的笔墨品质和思想,有的作品用几根线几个点来表达一物一样有层次感,有的作品很丰富看似混染一体却处处有层次的体现,因为用笔之墨都具有浓谈干湿方面的变化,也有的是用积墨的方法,总之用笔用墨都讲究变化所以有层次感。重要的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是借物述情达意,借自然之物述个人情怀与思想感悟,其美学阶值在笔墨的思想理念而决非借用之物的物象。
56、钱松喦的《红岩》,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画中主体是山上的房子,宾体是高山。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57、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山水画远取势,近取其质。
58、折扇画的构有两种:一种是不管扇子上下两边的弧度如何,都要把画面的地平线画成水平的;另一种是所绘景物与扇子上下两边的弧线保持平行,即“景随扇移”。下示范的是“景随扇移”的构形式。
59、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李可染的《漓江边上》(下为作品局部)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
60、这是作者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61、三在用色,春景绿,夏景幽,秋山黄,冬山暗,远山尽青黛。
62、三远法,指高远平远深远。根据郭熙《林泉高致》的说法,其具体内容为:由前山而望后山,谓之平远;由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山脚而仰山颠,谓之高远。“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6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4、题外:山水画构的核心规律
65、左右分割对等
66、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方式。
67、具体如下:
68、常见的山水画构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法外,还有“C”形构法、对角式构法、“S”形构法等。
69、中国画构具有独特的章法,同时也有多种画幅形式。常见的画幅形式有以下七种:
70、横幅也称横披。它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适合各种构形式。
71、《夏山高隐》
72、穷款。若画面中的物象已很饱满,不需再多作题字,则可只写作画者的姓名。
73、“S”形构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
74、藏款。如果把款题在明处会破坏画面的话,那么可以题在暗处或景物中。
75、长题款,又称长款。有的画面景物少,空白大,可作长题来丰富画面。其内容可以是画家作此画的内心感受,也可以是作画的时间、环境等,可以传达一种画外之境、画外之情。
76、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77、在一幅画中,“天”指的是画的上方,“地”指的是画的下方。一幅山水画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对天地位置的处理,画家可以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四种方式。
78、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
79、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80、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81、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82、处理画边时,靠近画边较长的线、形,不论是竖是横,都不宜与画边平行,而要略有倾斜,并且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
83、下为刘鲁生的《芦雁》。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84、六、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
85、当代流行的构形式除了前面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横竖横竖、半平面、平面、横竖竖、横竖横等。
86、八、画幅形式
87、夹画款。在画面景物中穿插着题字,既能增强画面的情趣,又能加强画面的疏密关系。
88、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构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陆俨少在创作中即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
89、吴石仙的《看山人坐夕阳船》,采用了典型的对角式构。画中左下角与右上角的物象遥相呼应。采用此种构法时,要注意画面的空白面积切勿相等。另外,中间实、上下虚的构方式也是一种对角式构。
90、在钱松 的《古塞驼铃》中,长城蜿蜒,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山脚下一行驼队走来,中间的驼队被一座山头挡住,藏露处理得很妙。
91、物象平行或形象雷同。若一幅画的结构线互相平行或物象雷同,就会给人呆板、僵化的感觉。因此画中的山、树、石等景物既不能平行,也不能完全雷同。
92、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93、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94、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法则。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一幅画的构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95、五.取势
96、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97、译文如下:
98、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99、散乱。造成构散乱的主要原因有主次不分、开合不当、均衡失调、缺少对比、没有呼应、结构松散等。解决画面散乱的关键是要在整体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00、运用三远法从结构上体现
101、物象平行
102、对等平均。如对角分割平均、左右分割对等、黑白平均、上下分割平均等,都会给人以呆板、单调、乏味之感。
103、陈子庄的《峨眉道上》采用了呼应式。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
104、中国山水画,从隋朝时就开始相对独立,强调山水画家要读万卷书行路,优游于山川河流之间,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和整理,高度概括、抛去细枝末节,使自然物象更加集中地加以表现,不受时空的约束,用自我的感悟表现神韵气质的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因山水已经被提炼升华,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通过水墨与色彩构等技法,呈现在宣纸上。虚与实交相呼应构成中国山水画的绚丽篇章。“虚实”之美概括了三大因素的丰富内涵,传承了千年中华历史。山水画的“虚实”之美,更值得借鉴和研究。一、山水客观与主观“虚实”之美客观世界的自然物象存在一切社会生活中。客观是“实”,主观是“虚”。自然客观世界的“烟波浩渺,月色朦胧,日星隐耀”,是视觉“虚”的表现,树、草、石、山、水、地是实的呈现,“虚”与“实”是动与静的表现。缺臂的维纳斯,盲目的古希腊人物雕像,是淡化局部、强调整体的残缺的“虚实”之美的客观存在。自然客观“虚实”触目皆是,浩浩天地可胜道哉?“月朦胧,鸟朦胧”,是客观的“虚”,也是“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使人产生无穷遐想,这不就是“虚实”之美吗?黄山云海为自然奇观,它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的别具风韵的“虚实”之美令世人倾倒。黄山的前海万壑生烟,后海苍苍茫茫,东海白浪滔天,西海变幻莫测。这些迷人的客观美景都是“虚”与“实”的对比之美。如果没有自然景象存在的“虚实”之美,这世界将是多么单调。“虚实”对比之美反映客观自然风貌,会激发山水画家主观的情感世界,激发主观无穷的遐想。客观存在的“虚实”映象,印刻在人的主观世界里,人的主观思维活动的“虚实”与之息息相关。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极其复杂,“”系统彼此相通,相互影响且具有不确定性,它是主观“虚实”思维的生理基础,是“实”的存在。人类主观思维,如语言中许多概念都具有“虚实”性,“过去”与“现在”“未来”、“好与坏”、“美与丑”等是人们常用的“虚实”的相对语,人类主观早已习惯用“虚实”思维方式来认识判断、推理分析解释复杂的客观世界。山水画创作是一种主观审美过程,即将客观现实生活的各种形象转化为“虚实”之美的过程。山水画家通过观察物象,进行审美选择,在脑海里形成“虚实”之美、形象之美作为主观的物象,再将这些物象提纯,再度进行符合美术规律的创作。这种创作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中的物象“虚实”自然物象进行加工筛选、提炼,使之升华为美的过程。山水画家对客观物象的典型化,将丰富的物象进行情感的意蕴,创作出符合“虚实”之美的作品,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结合。总之,“虚实”之美是山水画家的审美规律,它使人的主观世界与宇宙自然界相统一。这种主观与客观的“虚与实”,是形成山水画家创作意境“虚实”之美的基础。客观物象的“虚实”之美,与主观“虚实”之美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精品”的山水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