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和过秦论中两个赵国名将
1、北宋苏洵《六国论》中提到分赵国名将是李牧。见于《六国论》一文中的“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古代君主专制最忌讳的就是"批龙鳞"、"逆圣听",否则往往有生命危险,而且效果也不好,因此采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笔法再适合不过了。
3、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4、然而,生活除了诗与远方,也需要柴米油盐呀,结婚后,苏洵依然不治产业,这个时候夫人程氏的帮衬作出体现出来了,他对苏洵说,“这话我早想说了,你不用管家里的事,我来就行了。”她把苏洵在外面浪荡的时候弄来的古玩、字画卖了,弄了一些钱,然后不知道怎么运作的,结果,“不数年,遂为富家”。如此一来,苏洵更加不用为家里操心了。
5、终于,第三次朝廷指令来了,苏洵被安排去校书郞,不必考试,这个正合他的意。于是苏洵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6、有的人很会考试,基本逢考必过;但也有一些人,平时学得挺好,但一到考试就不行,苏洵就属于后者。苏洵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不擅长写格式论文,惨遭失败,心情很是灰心,于是就去外面散心了,而且一走又是几年,这次对他打击很大,从此对考试感到恐惧。
7、不过考试失败后,他也没有闲着,而潜心写了一本巨作,讨论政治、战争、和平的原则,希望能引起某些高官的注意,“破格”进入公务员队伍。
8、史书上没有记载苏洵夫人程氏的感受,她应该是最难受的,两边都是亲人,无论站哪个立场都不对。经此之后,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强烈的打击,一天天衰弱下去了。
9、苏洵的家里应该经济条件不错,而且也有一定的地位,因为他的夫人程氏是当地大理寺丞(相当于今天县公安局长)的女儿,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苏家应该至少是个乡坤。苏洵喜欢闲逛、交朋友,27岁才发愤学习,这与苏洵老爸的放养式教育分不开的。你想呀,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老爸也不怎么管束,日子当然过得悠哉。
10、传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用功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学业大进。学成后的苏洵带领着苏轼、苏辙两兄弟来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颇为赞赏,认为他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
11、两文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于封建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刻。
12、苏洵道中帖
13、他有时候一走就几年,家里完全交给了程氏,程氏也负责起苏轼、苏辙的教育。有次她给苏轼念《范滂传》,读到深情处,不觉流泪。小小的苏轼听了之后,表示也要做范滂,像范滂那样“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程氏心慰地说,如果你能成为范滂那样的儿子,我也可以做范滂那样的母亲。
14、这封推荐信确实起到了作用,苏轼、苏辙凭实力考上了进士,京里的高官也答应给老苏安排一份工作。苏洵很是期待,但又忐忑不安,因为接到朝廷第一份指令,让他去参加特别的考试,苏洵已经快五十岁了,不愿意像小学生一样被人安排去考试,所以他以身体不适推脱了。
15、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6、《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
17、西汉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赵国名将有两位,分別是廉頗和赵奢。《过秦论》一文中说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18、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19、然后,他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编了一份族谱刻在石碑上,然后又树立了一座亭阁,借此庆祝机会召集所有族人,然后当众宣读对妻舅家的檄文,文化人骂起人来,是杀人诛心的那种,反正很难听,很刻骨,并宣布断绝与妻舅家一切往来。
20、第二年,他又收到朝廷的指令,重申前一次的旨意,但没有明确说可以免试,苏洵心里嘀咕:朝廷应该信任我嘛,要么要我,要么不要也罢。这次又他写信恳辞,但为了保留余地,他在信中说明,等苏轼、苏辙守孝期满,一定来京师拜会。
21、这个举动,也显示出来苏洵不惧豪门、疾恶如仇的性格。苏轼也继承了苏洵的性格,遇到不平的事情,总是忍不住发表评论,这样性格也为苏轼坎坷的仕途埋下了伏笔。
22、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苏轼、苏澈也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3、所以,当得知主政益州的张方平寻访人才的时候,他带着作品主动前去拜访。张方平看了之后,表示很认可,推荐苏洵去做当地的教谕,但苏洵不甘心做一个州学教授,也就没有去了。但热情的张方平还给京师里面的欧阳修、梅尧臣写了推荐信,信里说:苏氏父子很优秀,都是难得的人才。
24、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苏洵也因此而声名大噪。嘉佑三年(1058年),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佯装生病,不肯应诏。后来苏洵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卒后追赠光禄寺丞。
25、因此,《过秦论》和《六國論》中提到的赵国名將共三位:廉頗、赵奢和李牧,不只两位。
26、苏洵的老爸叫苏序,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性格豪爽,非常爱玩,所以这点遗传给了苏洵,但是他教育的方式有些特别,他认为: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所以,那段时间随苏洵姿意结交朋友、四处游玩,也不干涉他。
27、《过秦论》是贾谊写的,苏洵写的是《六国论》。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和西汉贾谊的《过秦论》都是脍炙人口的政论散文,堪称"史论双璧"。
28、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29、唐宋八大家,也有苏洵的位置,说明老苏还是很有实力的,他擅长散文,喜欢议论时政,笔势雄健。记得高中的时候,也学过苏洵所写的《六国论》,风格与贾谊的《过秦论》相似,在文章中分析了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意在警告宋朝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不过后世对苏洵政论文有褒有贬,欧阳修评价说“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而毛主席则评价:“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
30、《六国论》和《过秦论》中的两个赵国名将有廉颇和李牧。
六国论和过秦论中两个赵国名将
31、终于有一天,苏洵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正经事情了,因为那几年发生的事件比较多,让他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母亲死了,自己的女儿也死了,二哥考中进士了,小舅子也考上进士了,从前一起玩的朋友,好像也没有那么亲近了,唯有自己还一事无成,于是发愤读书。
32、苏洵陈元实夜来帖
33、苏洵有个女儿叫八娘,是苏轼的姐姐,嫁给了母舅家的表兄程正辅,如此说来是亲上加亲了。然而,八娘嫁过去后,不到一年就被公婆虐待死了,这个让苏洵很是伤心,他写了一篇苦涩的诗篇,为女儿之死而自责。
34、苏洵(公元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
35、别以为苏洵是一个好玩的老头,他也有刚烈的时候。
36、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且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37、今天来说说苏东坡的老爹苏洵的故事。说起苏洵还是挺多话题的,比如他27岁才发愤学习,算是大器晚成那样;他害怕考试,一直想通过特殊渠道进入官场;他喜欢四处游历,所以,相当一段时间,苏轼兄弟的教育是由父母程氏负责的;他也是一个刚烈的人,为了给女儿讨回公道,不惜与妻舅家那边断绝关系;还有他在谱学方面贡献巨大,他创造的修谱方法,现代依然沿用,他的政论文,后世也评价不一。
38、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39、尽管两篇文章评论的对象不同,但都是把历史当作了一面镜子来照出现实中的"瑕疵",劝谏最高统治者勤于国事、增强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