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汴都赋》原文较长,这里仅提供部分原文及译文,以展示其风格和部分内容:
原文节选
```
臣邦彦顿首再拜曰:自古受命之君,多都于镐京,或在洛邑。惟梁都于宣武号为东都,所谓汴州也。后周因之乃名为京,周之叔世,统微政缺,天命荡杌,归我有宋。民之戴宋,厥惟固哉,奉迎銮舆至汴而止,是为东京。六圣传继,保世滋大,无内无外,涵养如一。含牙戴角,莫不得所。而此汴都,高显宏丽,百美所具,亿万千世,承学之臣弗能究宣,无以为称伊。彼三国割据方隅,区区之霸,言余事乏,而三都之赋,磊落可骇人,到于今称之。矧皇居天府,而有遗美,可不愧哉!谨拜手稽首献赋曰:
发微子客游四方,无所适从。既倦游,乃﨑岖邅回,造于中都。观土木之妙,冠葢之富,炜煜焕烂,心骇神悸,瞁而不敢进。于是夷犹于通衢,彷徨不知所届。适遭行流先生,目而招之,执其祛,局局然叹曰:“观子之貌,神采不定,状若失守,岂非蔽席隐茅,未游乎广厦;诛草锄棘,未撷乎兰;被褐怀緼,未曳乎绮縠;微邦陋邑,未睹乎雄藩大都者乎?”
发微子姡然有赧色,曰:“臣翺翔乎天下,东欲究扶桑,西欲穷虞渊;南欲尽反户,北欲彻幽都。所谓天子之都,则未尝厯焉。今先生讯我,诚有是也。然观先生类辩士,其言似能碎昆仑而结溟渤,镂混沌而形罔象。试移此辩,原此汴都,可乎?臣固不敏,谨愿承敎。”先生笑曰:“客知我哉。”
于是申喙据床,虚徐而言曰:“噫,子独不闻之欤?今天下混一,四海为家,令走绝徼,地掩鬼区。惟是日月所,栀阳之中,据要总殊,掲键制枢,拱卫环周,共安乗舆。而此汴都,禹画为豫,周封郑地,觜觿临而上直,实沈分以为次。”
```
译文节选
```
臣周邦彦恭敬地再拜说:自古以来,接受天命的君主多在镐京或洛阳建都。唯有梁都于宣武被称为东都,也就是现在的汴州。后周因此将其命名为京都,但到了周朝末期,政治衰微,天命转移,归我大宋所有。民众拥戴大宋,是如此的坚定。奉迎皇帝的车驾至汴京而安定下来,这就是东京。自六代圣君传承,国家昌盛,内外兼修,统一治理。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能找到他们的归宿。而这座汴都,宏伟壮丽,具备各种美好,千百年来,学者们也无法完全描绘其盛景。相较于其他三都的赋文,汴都的赋文更是令人震撼,足以流传至今。况且皇居天府,汴都之美更是不言而喻。我恭敬地献上这篇赋文。
发微子游历四方,感到无所适从。厌倦了旅行,于是来到中都,看到土木工程的精巧,冠盖的华丽,内心震撼,不敢前行。在街道上游荡,不知所措时,遇到一位先生,他看到我神色不定,便问我是否未曾见过大都市的壮丽。发微子感到惭愧,回答说,他曾梦想飞翔天下,探索极远之地,但未曾到过天子之都。先生笑着说,你看似博学,但若要描述汴都,还需我来讲。于是他开始讲述汴都的宏伟壮丽,如何成为天下交通的枢纽,如何被圣人规划,如何由贤能之士建设,如何由法律守护,如何由大国拱卫,如何由贵族保护,如何由政策维护,如何由恩惠环绕,最终建立了稳固的家园,使君主得以安心居住。小民、道路、妓女等都喜爱他的词。
```
以上是《汴都赋》的部分原文和译文,如需全文,请参考相关古籍或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