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
生于忧患
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打败吴国。
汉光武帝刘秀:
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最终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
爱迪生:
家境贫寒,刻苦钻研,发明一千三百多项,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司马迁:
遭受宫刑之辱,仍坚持完成《史记》,成为史学家。
贝多芬:
双耳失聪,不屈不挠,成为不朽音乐家。
死于安乐
商纣王:
聪慧过人,后期沉溺酒色,贪图享乐,导致商朝灭亡。
唐玄宗李隆基:
早期国力强盛,后期荒废朝政,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秦始皇:
后期嗜好享乐,不理朝政,秦朝短命而亡。
后主刘禅:
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蜀汉最终灭亡。
咸丰皇帝:
安于享乐,吸食鸦片,弃城而逃,导致国家陷入困境。
结论
通过以上正反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忧患中能够激发潜能、奋发图强,而在安乐中则容易丧失进取心、走向衰败。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一个深刻的道理,也是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被验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