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八大民俗包括:
过年习俗:
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习俗: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习俗:
大年三十(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守岁习俗: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守岁是家人团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追龙习俗:
追龙是河源客家人添丁礼的高潮部分,在吊灯习俗结束后,在河源部分地区,就会举行盛大的追龙仪式。追龙主要分布在河源东源县的骆湖、船塘、上莞、漳溪几个乡镇。在正月十三前后,添丁上灯日,完成了白天上灯仪式之后,当夜幕降临时,全村人都会集中在祠堂门口,活动由舞龙舞狮开路,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上灯习俗:
上灯习俗是客家人为了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从秦朝开始,六次南迁,客居他乡,居无定所,最期望人丁兴旺,家族壮大。在客家话中“灯”与“丁”谐音,也象征光明与希望,借上灯来庆祝添丁,生命延续。同宗同族每年上灯节,共同祭祖、慰祖,念祖恩,增进团结和凝聚力,上灯文化由此传承下来。
清明拜山风俗: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广东河源的扫墓分为春祭和秋祭,春祭清明拜山祭祖,秋祭重阳扫墓,仪式都是一样。清明节整修祖先的坟墓,供奉祭品,焚香、放鞭炮、鸣炮,并摆放酒食果品。部分人选择鲜花祭扫、无烟祭扫。在市区,随着“文明祭祀”的推行,更多的市民选择鲜花祭扫,还有小部分市民选择网上祭扫。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