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日记的好词,好句两千字
1、年10月19日
2、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3、对于长征来说,每一次危急关头,都可能孕育着胜利,而每一次的胜利,又都可能潜伏着失败。长征中红军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都离不开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总结教训。因此,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正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抛弃照抄照搬洋教条,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立足本国实际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地依靠人民,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4、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写的是关于长征的书。
5、又过了一个月,《红星报》也引用了“万里长征”这个词,在7月10日发表的社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中,明确使用了“万里长征”这个词。就此,万里长征正式使用开了。
6、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的行程。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长征胜利结束。当天,时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里写道,毛泽东对他讲,红军长征“根据红1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此后,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等正式文件中,开始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提法。
7、答,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般是指在1934年十月,第五次反围剿之后,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终于在1935年十月到达陕北延安,开始了北上抗日的新征程。
8、年春,在北平的东北流亡学生王福时(原名王爱华)和郭达、李放等爱国青年,编译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陕北苏区所写的英文通讯文章和他同毛泽东的几次谈话,汇集成题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出版,并将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作为附录收入该书。王福时老先生告诉笔者,当时他并不知“廉臣”是谁。1938年,《随军西行见闻录》在国内由生活书店单独出版,书名为《随军西征记》,1949年6月又以《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的书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月,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公开署名陈云,在《红旗》杂志上全文发表;同年6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9、从萧锋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个数字是“根据红1军团团部汇总”得出的。但是,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原因,当时的大部分汇总材料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在所能查到的关于红军长征行程的记录,主要来自中央红军红1军团直属队长征行程表及亲历长征的陈伯钧、童小鹏、萧锋等人的长征日记。尽管这些材料是片段的,统计也不完全,但根据红1军团直属队长征行程表就可以确定:红1军团直属队至少走了1.8万里。
10、一开始,在红军的文件中,有叫“转移”的,也有叫“西进”的,还有叫“反攻”的,更有叫“长途行军”的,总之,有很多种叫法。
11、很快,红军便贴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中有一句话,既为震慑敌人,也为安抚彝族群众,是这样说的:“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12、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3、历史已经证明,实事求是是长征留给我党我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14、长征中红军经300多次战斗,攻占数百座城镇,牺牲失踪数万指战员,翻过十多座大山,渡过几十条河,翻雪山,过草地,吃草籽,煮皮带,还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最后于1934年10月到甘肃会宁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与2,4方面军会师,行程2万5千余公里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15、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16、于是,“长征”这个词正式出现在这份报告中,这也是目前所能查证的、最早出现“长征”的报告。
17、这是“万里长征”这个词首次出现在红军的正式布告中。
18、关于“长征”的叫法,最早出自王明的一份报告。
19、长征“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个“最多的”又是指哪些部队呢?目前现存史料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但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走的最多的应是担负侦察、作战、掩护、迂回、穿插等任务最多的基层作战部队。比如,从平查所到八嫖,红3团走了315里,红1军团直属队走了145里,相差一倍多。
20、不久后,主席、朱老总联合在《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中指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提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
21、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
22、这其实是在告诉世界,长征是中国革命中最伟大的史诗。
23、此外,在计算红军长征行程时,有几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24、第一次变化,出现在《中央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里面有一句经典的话,至今还在流传和引用,就是“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
25、这个时候,中央红军到达了川西,这个地方是彝人聚居区,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朱老总要求红军迅速贴出布告,强调纪律,介绍红军部队是老百姓的部队。
26、再后来,主席在一篇日记里,又将长征中的定词改了,指出红军走过了二万多里的长征,必将战胜一切困难。
27、后来,随着红军的长征路线越来越长,胜利在望,“万里长征”这个词也发生了变化。
28、其中正编有《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副编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
29、众所周知,“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红军各部队突围而慢慢演变来的。
30、红色是胜利的象征,红色是幸福的生活。打开世界上所有颜色的词曲,但我对红色有一个迷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没有红色。
长征日记的好词,好句两千字
31、那么,“万里长征”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确切的时间应该是1935年5月。
32、长征抵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
33、二是红军在行军作战中,还要筹款、做群众工作等,这些都需要走路。比如,萧锋在1934年11月11日写道:“师政谭主任布置在白石渡镇休整几天,要求扩红三百名。我担负扩红和筹款工作,到各连去了解情况,走了六十五里。”筹款、做群众工作是红军的经常性工作,萧锋仅此一次就走了65里,可想而知,这样的行程在整个长征中有多少呢?
34、会宁西关
35、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长征用胜利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夺取革命胜利的磅礴之力。
36、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定名前,其实有两个比较统一的叫法,一个是长征,一个是万里长征。
37、最伟大的史诗必定蕴涵着巨大的精神财富。
38、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长征留给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经验。
39、主席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正好这时,红1军团汇总出了红军长征的数据,最多的部队一共走了二万五千里,主席看了这个数据后,更是非常感慨,在与萧锋将军的谈话时,首次谈及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40、凤凰涅槃”——世界各国对长征评价用得最多的一个词。
41、《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收录了红军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共计1600余万字,分为正编和副编,再按不同专题具体分为10卷。
42、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43、王明这次报告,主要是介绍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的情况,并参考了国内的一些报告和资料,但是,王明觉得,形容两个军团战斗情况的用词都不太好,因此,他想出了一个名词,叫“长征”。
44、三是在长征中,特别是长征初期,红军由于缺少地图,走错路的事经常发生。陈伯钧在1934年12月8日写道:“第38团‘行军方向搞错,以致迷失路途’。”可见,长征中因常走错路而多走的行程,应当也不少。以上诸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红军长征的行程。
45、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必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陕北吴起镇迎来了一支红军队伍:陕甘支队。
46、我喜欢红色,红色给我带来快乐。在五花八门的颜中,红色最为醒目,这种跳跃的颜色,装扮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点点都蕴藏着红色那不灭的激情。
47、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48、答:在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决斗中,工农红军从闽南经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翻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艰苦里程。
49、一个月后,红四方面在与中央红军的往来电文中,也引用了这个词,指出:“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
50、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不久,1936年8月,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发起撰写长征回忆录的活动。毛泽东和杨尚昆为出版《长征记》征稿,致电各部队说:“现有极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军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的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此外,还在给参加长征的同志的信中说:“现在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募捐活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此后,红一方面军官兵踊跃撰稿,很快编撰成《二万五千里》一书,分为上下两册。
51、但遗憾的是,王明在报告中并没有提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所以,这里的长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长征。
52、少年游击队
53、有一次,王明受邀到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给全体中国工人作报告,讲解当前国内斗争形势。
54、两万五千里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55、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红军长征给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基本原则。
56、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5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工农红军从江西中央根据地转战两年(1934-1936),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历经险阻,行程二万五千里,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58、在1935年10月19日(农历193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59、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策略失误导至损失惨重,无法稳恐根据地,无奈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共分成3路,从瑞金等地出发直到甘肃会宁地区
60、一是长征途中,红军打的是运动战,频繁迂回穿插、重复走路。比如,红4团出草地到班佑后,前进至巴西地区,但隔了一天“又奉命返回班佑,担任警戒任务”。红5军团第37团为保卫党中央、掩护方面军休整,翻过夹金山后,又奉命回翻夹金山,返至盐井坪一带坚守阵地,继续阻击尾随的敌人。
长征日记的好词,好句两千字
61、当然,“长征”这个词被认为比以往的用词更为恰当,于是,在中央与共产国际往来的信电中逐渐被应用。后来,长征这个词出现在了红军总政治部的《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这就意味着,中央红军第一次把战略转移称为长征,“长征”这个词也在各部队广泛叫开了。
62、年来,国内外记述红军长征的书不胜枚举。我国最早出版的记述长征的书,应首属老一代革命家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长征初期,陈云是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1935年1月,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云参加了遵义会议后,5月底受中共中央派遣离开长征队伍,在地下党组织护送下去上海,然后赴苏联与共产国际联系。同年8月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了遵义会议的情况。共产国际肯定遵义会议的决定,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表示赞赏,争取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之后,陈云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首席代表。这年秋天,他撰写了《随军西行见闻录》,约34000字。文中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随红军长征8个月的见闻笔录。1936年,首次发表在中国共产党在法国巴黎办的《全民周刊》上。同年10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为便于此书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作者署名“廉臣”。
63、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永远值得大书特书。
64、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的长征结束。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一年前,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的陕甘支队,人数不满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