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虚词总结
1、①无乃尔是过和!(《季氏将伐颛臾》)(感慨语气)
2、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3、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4、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5、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
6、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7、古今异义
8、冻鱼给单于结识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9、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10、武姜喜欢老二公叔段,多次要求武公立公叔段为世子,武公并不答应,
11、颍考叔聪慧机智。
12、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因为)
13、①其业有不精细,德有不了者,非天质之亢,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别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定,如果)
14、武公去逝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武姜多次要求给公叔段增加封地,而且要比较大富庶的城邑,庄公都答应了,
15、颖叔考说:你不用担心,挖一条地道,只到挖出泉水,母子地道相见,又有谁敢说你违背誓言?庄公依照他说的去做了,武姜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作赋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被称为“黄泉认母”的故事。
16、①而余亦悔其随着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1人称,我)
17、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18、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的)
19、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20、①沛公军霸上,未得和项羽相见《鸿门宴》(与、同、跟)
21、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范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郑国。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及”,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
22、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问,莫非)
23、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相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24、锯尾吃尾常不容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哪些知那边,见刺非常因而之,姨夫如何与哪儿
25、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
26、③因人之手而敝之,不仁;失其所和,不知道(《烛之武退秦师》)(结识,亲附)
27、“于”关键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者短语结合,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明多种多样组成关系。译为“自”“从”“因为”“对”“在”“给”“向”“到”“被”“比”等。比如说:
28、用作代词,等同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哪些”“哪儿”等。
29、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如何)
30、①则和终生彘肩(《鸿门宴》)(给予)
郑伯克段于鄢虚词总结
31、②为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何)
32、用作介词,“同”“与”“跟”;“给”“替”;“和……比较”;
33、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
34、生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内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
35、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36、【谐音】
37、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待)
38、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39、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
40、②陈涉少时,尝和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41、⑥请受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42、兼词,等同于“因而”“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儿”等。比如说:
43、用作助词,在句中或者句尾,或者做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问语气,译为“呢”。比如说:
44、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45、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传记》)(被)
46、“何”字有代词与副词二种词性。
47、③于乱石间择其中一个二扣之。(《石钟山记》)(指导代词,这其中的)
48、“焉”有助词、代词、兼词汇、副词4种使用方法。
49、《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50、①句读之不知道,惑之不解,或者师焉,或者否焉。(《师说》)(句中不译)
51、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52、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否则?”(《郑伯克段于鄢》)(哪些)
53、②因而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54、用作连词,表假定,译为“假如”“如果”“如果”;表选择,译为“還是”。比如说:
55、【速记口诀】
56、创作背景
57、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予”“参加”“结识”“亲附”
58、后世评价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庄公故事就是典型,所谓君不君臣不臣,有礼仪不去坚守有制度不去执行,当然变得如此混乱。
59、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所以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
60、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郑伯克段于鄢虚词总结
61、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儿)
62、用作疑惑副词,译为“如何”“哪儿”。比如说:
63、副词可以放到形容词、动词前边或者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明程度深,可译为“多么的”“如何”;用在句首或者动词前,常表明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如何”“为何”。
64、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65、郑武公娶了申国公主武姜,武姜生长子的时候受到了惊吓,这孩子是逆生的(胎位不正)取名叫寤生,因此武姜很讨厌这个孩子(可见这种贵妇一点人伦慈爱之心都没有),
66、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儿)
67、因为所以则而且
68、通“欤”,句末语气词,表明感慨、测度、疑惑语气。
69、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和?(《《季氏将伐颛臾》》)(疑惑语气)
70、于(与)焉何其若
7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1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代指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用作指导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一些”“那边”。比如说:
72、①勾践载稻和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73、③吾孰和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74、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致)
75、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76、一三人称指导袋,假定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掠
77、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78、自打鱿鱼与对鱼,再给导游杯与笔
79、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80、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81、③什么?宽强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记》)(谓语,为何如此)
82、郑伯克段于鄢是兄弟相残母子成仇的故事。
83、⑨冰,水为之,而冷于水。(《劝学》)(比)
84、②佗邑是命(佗=他)
85、“和”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4种词性。
86、比如说:
87、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88、③但是废衅钟与?(《齐桓晋文的事》)(测度语气)
89、待定病危,什么哪儿缘由,福星洞前兽,多么的如何为何
90、“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郑伯克段于鄢虚词总结
91、词类活用
92、《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93、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
94、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95、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96、【释义举例】
97、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
98、语嫣何其弱
99、疑问代词可以做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哪些”“哪”;宾语译为“哪些“”哪儿”;谓语问缘由,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也”。比如说:
100、⑨永锡尔类(锡=赐)
101、乃之乎者也
102、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103、①寤生(寤=啎:逆,倒)
104、用作连词,“同”“与”“跟”。
105、有一次,庄公与颖叔考一起吃饭,庄公见他只吃青菜不吃肉,问他何故?颖叔考说:带回去给老母尝尝,庄公感叹: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不如你呀!庄公就讲了发生的事情,
106、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107、②先世躲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儿)
108、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還是)
109、放到句首或者句中,表明测度、反问、婉商、期待等语气,常和放到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致”“莫非”“還是”等或者省去。比如说:
110、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111、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112、②骞叔之子和师。(《骞叔哭师》)(参加)
113、②天之苍苍,其杂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潇洒游》)(选择,是……還是……)
114、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115、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116、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117、①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
118、战胜的意思。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他的弟弟.
119、没想到公叔段与母亲合谋准备杀掉庄公夺位,武姜同意作为内应(什么母亲?虎毒还不食子呢?)庄公得知了这个阴谋,率兵攻打公叔段,公叔段的子民背叛了他,他兵败逃往共国,庄公把母亲迁出都城,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120、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郑伯克段于鄢虚词总结
121、当她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遂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