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中庸32小节修身治人的感悟-摘抄68句

1、二、哲学反思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2、人生很难找到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所有的“正确”也是在基于相应环境与条件之上存在的方式。

3、在任何情况下能找到当下环境所存在的条件,按照当下环境,顺其自然规律去发展,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状态。

4、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6、《围炉夜话》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7、“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而“道”是道家的思想,两家是不同的学说,也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呈现的,但是两者殊途同归,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在告诉我们,找到适合当下的一个正确发展方式。

8、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9、“奢侈能让人败家”,是因为任意挥霍浪费,即便万贯家产,也会有山穷水尽这一天,这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吝啬会败家的原因,则是因为吝啬的人因为贪欲驱使,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贪财无道,或者因为过分节俭而使人眼红,这样违背规律的方式自然也会带来祸患。

10、就像吝啬与精明,这两种状态都是某些人过度推崇的状态,有一些人以节俭为乐,有些人穷尽心机的玩弄智巧,但是反观这两者,虽然他们能避开奢侈带来的败家之祸,以及本性庸愚的问题,但是他们本身带来的祸患并不亚于奢侈与庸愚。

11、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句话的意思: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用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栓,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能捆住人。

12、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13、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14、而且后两者所带来的祸患,更大于前者。

15、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

16、而愚笨之人因为见识浅薄、能力有限而办不成事正常,但精明之人因为善于卖弄智巧,往往也会因为锋芒毕露招人忌恨,或者仰仗自己聪明总是过度以主观意识妄为因此带来灾祸,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1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8、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19、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20、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21、这句话包含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深意,这个深意也是符合道的智慧方式。

22、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23、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

24、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25、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奢侈的行为足以让家业败落,但吝啬的举动也会让家业败落,奢侈而败家是符合常情,而因吝啬而败家一定是因为遭遇了意外之祸而起;愚笨能够败事,而过于精明也会败事,愚笨之人败事是败在其愚笨才智,而精明者败事,往往是出现了严重的祸患。

26、何为正气?

27、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28、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29、所以说任何一种看似好的状态,或者是一个人引以为傲的举止,都未必是人生真正正确的处事法则,过度主观的举动必然会带来违背客观的问题,而最好的方式则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条件而处事,也就是所谓符合中庸之道。

30、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

31、儒家养正气

32、《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33、在这个世间生存,对于任何一种人生,任何一种环境来说,并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存在,只有在相应的环境下,按照当下环境存在的法则顺应自然,并能主导事物各随其性,从而达到均衡平和之处,最后让事物生生不息。

34、所谓“中和”,并不是指面对问题的时候简单折中,或者直接选择圆滑退让的状态,而是在一定状态下,不管表面呈现的方式是主动还是被动,但其本质根源都是依照事物的客观条件作出适合事物自然发展的举止。

35、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

36、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37、修身,就是修养自身,过去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来修养自已。

38、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39、所以《道德经》中所说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这样,能够找到合乎规律的大道行为,这一点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够以“中和”方式顺应自然之道的中庸智慧。

40、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41、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

42、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是大凶。

43、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44、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45、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46、《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7、意思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可自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

48、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核心,在下一句之中体现,这句话叫做:“是谓其明”,意思就是说: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49、一、其他出处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黄帝阴符经》、《论语》、《易经》和《道德经》,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50、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51、从谋事层面来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时,尽力为政,而从修身层面来说,则是不求主观妄念,但求客观不偏不倚的智慧。

52、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53、就好像《围炉夜话》之中所说的那样:太过于奢侈不对,但是太过于节俭也不对,太过于愚笨有一些欠缺,但是太过于精明,同样有一些过“余”。

54、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55、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

56、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

57、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58、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59、意思是: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由此出!

60、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61、这是人生的悲剧。

62、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停留于主观的状态,一个喜欢卖弄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止于数的状态,而真正的智慧,则是让自己的行为能合乎道的状态。

63、任何一种不符合当下条件的方式都是错的,所以我们才说“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因为相对正确的,都是不以主观意识为标准,这才是可以我们可以行使的中庸之道。

64、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65、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66、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67、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68、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上一篇上一篇:精选洋洋洒洒【3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