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陶渊明归园田居汇总90句

陶渊明归园田居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3、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4、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5、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6、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7、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篇古文名篇,以下是一些与《归园田居》相关的古文常识:

9、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0、释义: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1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2、诗一开始,诗人先说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的本性与世俗、仕途的不一致。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诗人说从小来就没有学会这些。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13、文风特点:《归园田居》以简练、清新、质朴的文风著称。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句式、清新自然的描写,表达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思想,并以婉约的语言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4、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15、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16、内容概述:《归园田居》描绘了陶渊明抛弃尘世名利,回归田园生活的心境和生活情景。文章开头表达了与尘世、官场的种种不合和疲倦之情,接着描述了他选择回到田园的动机和快乐,最后展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富足。整篇文章旨在表达对自然、对质朴生活的向往。

17、作者背景: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中国东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他曾在政治上遭受挫折,选择隐居田园,创作了许多描写田园生活和理想的作品,其中《归园田居》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8、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19、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20、《归园田居·其二》

21、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22、《归园田居·其五》

23、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4、《归园田居·其三》

25、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2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7、《归园田居·其六》

28、从何而归:官场。

29、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30、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陶渊明归园田居

3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作者看来,追求仕途和利禄,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33、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34、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3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6、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37、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38、《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39、为何而归: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40、创作背景

41、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42、归园田居:陶渊明41岁,当官81天后回家种地,愤然写了首千古名篇

4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4、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45、出自:陶渊明[魏晋时期]《归园田居·其一》。

4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47、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48、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9、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50、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51、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2、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53、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54、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5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5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57、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58、这些是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关的一些古文常识。阅读原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体味其中的哲理和情感。

59、陶渊明41岁。

60、陶渊明归园田居共六首,如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

61、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62、表达技巧:《归园田居》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作者运用对比的描写手法,通过描绘生活的艰辛和繁琐,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63、《归园田居·其四》

6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65、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因此诗人归隐的根本原因是厌恶了官场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66、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6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6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9、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70、《归田园居》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所作。诗其三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1、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7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3、归向何处:田园。

74、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7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76、《归园田居·其一》

77、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78、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79、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80、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81、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82、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83、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84、《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之所以要“归园田”,是因为自己的本性与世俗不同。

85、这首诗是诗人在江西彭泽县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园。诗人归来后,创作了《归田园居》诗一组,共五首。

86、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87、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88、扩展资料:

89、前四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少:从小。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尘网:指尘世,仕途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90、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上一篇上一篇:关于元旦的名言-推荐88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