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经典语录励志
1、、很多人的一生,貌似忙忙碌碌,奔波颠倒,却又好像从未曾真正地生活过。----庆山
2、以下是箐山月童度河的一些经典语录:
3、他在寂静中纵容了自己的沉溺。
4、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为了追求富足而苦恼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5、祈愿人们的心绪欢喜而清净,从始到终不间断。即便污泥斑驳,反复无端,藏好心里的一颗明珠。----安妮宝贝
6、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倒挂下来。——王小波
7、——安妮宝贝
8、“人生如梦,岁月如流。”
9、妄念熄灭,深入简出。什么是解脱?先不说解脱生死,不以习性和情绪煎熬自己,即是当下的解脱。----庆山
10、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11、年起出版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长篇《彼岸花》。所有作品均持续登上书店系统销售排行榜,并进入全国文艺类书籍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作品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并已介入香港,,日本,德国等地区。 《素年锦时》在这本书里,安妮宝贝以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使她得以对照记忆与真实之间细微层次,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作者沉着剥离个人回忆在时间中的内核,将它的黑暗与光亮,呈现在多年新旧读者的面前,是一场清谈的形式。书中另一部分属于思省的层面,坦率讨论写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际,孤立,圈子,争议,价值观,读书,世相,人情,个性……风格清淡洗练,观点直率深入。《素年锦时》自序:自谈《素年锦时》之一南方《素年锦时》之二村庄《素年锦时》月棠记 在新作《莲花》中,安妮宝贝坚持了一以贯之的冷冽风格。女子在拉萨遇到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这男子生命的一端,连接现实人生中的真实和虚妄,而另一端,是艰难至极的徒步长旅。他们两人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看望他讲述中的女子。这样三个生命,在异地的相逢,当往事渐渐清晰起来,前路依旧渺茫…… 《莲花》胜过其以往作品的美感和力度。三个人殊途同归的隐秘轨迹,代言一代人的精神处境和内心困惑,他们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的追寻和探询。一部百转千回的心灵历史。一幕寓意高远的华丽画卷莲花二三事我最喜欢这两本《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摄影集《蔷薇岛屿》.《二三事》.都市心情笔记《清醒记》.长篇《莲花》.随笔集《素年锦时》.8本《告别薇安》是使安妮宝贝一夜成名的代表作,也是各大书店的畅销书之一。城市黯淡的背景,白棉布裙的女孩,一个名字叫林的男人,关于爱情和的黑色主题。这部作品在上出现后即被迅速传播,至今在青少年中间影响深远,其文风也多被模仿。喜欢《八月央末》《莲花》代表作;《告别薇安》
12、尖酸刻薄的措辞,无论出自哪种性别,不外是隐形的嫉妒和自我优越。人与人何必奢谈理解或评论,不践踏对方已经算是基本善意。但有时,我们连这种善意都无法保留。不知道这是在践踏自己心中良善和福德的。起码可以保持沉默。我对身边的人几乎不做评价。----安妮宝贝
13、有时想,人的生活不是在于活多久,而是在于是否活得足够。活得足够,即是一段充分拆解和粉碎自己的过程
14、文字的质地需要灵魂的重量。----安妮宝贝
15、因为没有信任、相信,我们就只有自以为是的幻觉或者支离破碎的真相。这之间有个区域被屏蔽掉了。这个区域里应该有一种克制、投入、深沉、轻盈的情感。这种情感很不容易,如同悬崖走钢丝。所以,大多时候,我们或者狂妄,或者破碎。
16、上升虽然缓慢却更可贵。那是为自己获得的自由。----安妮宝贝
17、孩子是好的,亲人是好的。
18、好像有一种剧烈和专注,享受这个走偏激路线的阶段。----安妮宝贝庆山
19、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安妮宝贝
20、有时她在阳台上走动。寂静的身影,象一只猫。——安妮宝贝
21、铃声之后。火车又摇晃着驶向寂静黑暗的远方田野。——安妮宝贝
22、以前我不太容易原谅别人,更不放过自己。如今,每一个人能够看到他们隐隐闪烁的苦难和幻觉,由此反观到自己,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不需要任何一种理由或解释。只是接纳下来。充满情绪的人,只以自己的标杆衡量他人,并始终觉得别人应为他负责。
23、“只有拼搏才能成功。”
24、是这样的。一个决定、一个承诺,其价值远胜于任何一种肤浅的冲动或目的。只是,当我们缺乏这种高级和珍贵时,就会热衷于沙滩上堆城堡,或为自己收集目标。我们清点自己拥有过多少人与物,却从来没有去观察自己对待这一切的态度。
25、当一天的帷幕慢慢降下,泡一壶老酒,温一杯陈茶,阅一卷书香,听一曲心乐……足矣!
26、“如果你是一只蚌,你愿受尽一生痛苦凝结一粒珍珠,还是不要珍珠,宁愿舒舒服服的活着?”----庆山
27、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感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抓住当下,不要虚度光阴。
28、——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