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肃宗继位后,杜甫扔下妻儿前去勤王,结果中途被叛军俘虏,过了七八个月才逃出来找到唐肃宗,被封了一个“左拾遗”,也就是一个进谏的“言官”。但是没高兴多久,又因为上疏替别人求情被贬。于是他索性辞官不干,跑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建起了“草堂”。
2、二、《登高》的炼字与对仗
3、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自由度”来看:古体诗创作的“自由度”大于绝句,而绝句创作的“自由度”要大于律诗;同为律诗,五言律诗的创作的“自由度”又要略大于七言律诗。所以,杜甫的这一首《登高》,恰好是“最不自由”的七言律诗。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对仗”方面来考察一下它,就会发现它为什么敢称第一了。
4、关于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心情,我们可以参考他在上一年(公元765年)所作的《旅夜书怀》。诗中的杜甫,于月夜泛舟,孤独依在高高的船桅上。当时夜风冷嗖嗖地吹着,他却还在欣赏着“星垂平野”、“月涌大江”的壮阔波澜。然后,他终于悟出“名岂文章著”的真理。
5、杜甫是湖北襄阳人,他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虽然自小刻苦努力,曾经“读书破万卷”,最终才换来“下笔如有神”的成绩。然而,他却连个进士都没考上。一直到四十三岁时,杜甫才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结果同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6、杜甫的《登高》
7、三、《登高》的悲壮美
8、《登高》是一首律诗,中国的律诗,比较讲究押韵与对仗。格律的限制,就像无形的枷锁,给诗人作诗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一首律诗要想写得好,不光要有精当的描写与抒情,更要符合格律的要求。
9、一、《登高》的创作背景
10、《登高》前四句都是写景,描绘了一幅长江秋景。画中,天风乍起,野猿哀号;沙鸥在江心小岛上盘旋,不知何处可以落脚。于萧索落寞之中,作者又看见一江无情水东流,顿生天地浩瀚,人生渺茫的悲凉。
11、这首诗不仅平仄格律用韵等都恰到好处,而且八句诗都有对仗,更兼声调铿锵抑扬,用字沉郁有力;在这般基础上,还能将秋景悲情写的如入化境,可谓极为难得!后代诗家品此诗曰:“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难怪此诗会被称为“旷代之作”、“杜集七律第一”、“古今七律第一”!“诗圣”杜甫,盛名不虚!
12、杜甫这首《登高》是标准的格律诗,对仗、平仄、黏连、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13、他发现,自己辛苦奔波了半辈子,自己的才学,依然不能得到世人的重视。罢了罢了,又老又病,还当什么官呢?于是,他在最后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你看看,我现在流寓大江上,安身孤舟里,像不像是一只不知在何处落脚的沙鸥啊?
14、杜甫的《登高》之所以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是因为他在对仗与押韵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七律,做到了句句对,甚至字字对。如此的七律诗,不仅是七律之冠,更是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从这首诗的内涵上看,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最后大开大阖,由壮阔的自然景象写回一只小酒杯。杜甫不止是“诗圣”,于写情上,他也算是一个“情圣”,他诗中的丰富的情感,除了杜甫诗的本身,用别的句子已经无法表达了
15、《登高》是《旅夜怀古》的“续集”,杜甫那时已经领悟到,自己的一生再也不可能凭借文章而扬名。因为衰老疾病,也不能去当官。再看到江上的景象,就不是像以前那么安宁柔美了。于是,就是诗句中景象就从“星垂”、“月涌”换成了“风急”、“天高”了,那情状也是“滚滚”与“萧萧”了。因为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而他自己也已经预感到时日不多了。
16、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人称“诗圣”!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诗篇,精典无数,是中唐“新乐府诗”的引路人。唐朝白居易,一生都推崇并践行杜甫的“现实主义”主张;诗人张藉,烧掉杜甫的诗和蜜水来饮,希望提高自己的诗学修养;宋朝黄庭坚专门研究杜甫的诗,“江西诗派”;南宋丞相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他说自己想讲的,都被杜甫讲过了!
17、再看第二联中的第三、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对“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萧萧”对“滚滚”。后面第五、六句的“悲秋常作客”与“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与“百年”,又与第三、四句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
18、近体诗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师,以及其他延伸发展出来的六言、排律等等。其中最能体现近体诗特点的当属七言律诗:每句成七言,最能体现出近体诗的平仄;一篇有八句,其中四句对仗、四句押韵,因而也最考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笔力和用韵的熟练程度。
19、从对仗的角度来考察杜甫这一首七律,不仅出句与入句相对,同一句中前后相对,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也相对。而普通的律诗,一般能做到出句与入句对仗就很好了。
20、杜甫在成都住了五六年,好友严武推荐他当“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他“杜工部”。但是,两年之后,严武就病死了,杜甫在蜀中再无亲友。本来想带着全家回到故里,结果赶上发大水受阻,最后贫病交加,于公元770年的冬天病死在了一艘船上。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全诗的第一联,第一句中的第一个字“风”对第三个字“天”。第二句中第一个字“渚”对第三个字“沙”,然后第一句的“猿啸”又与第二句的“鸟飞”相对。对仗之工整、精巧、世所罕见。并且表达的意思,也是自然连贯的。
22、《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是杜甫流寓在长江之滨时。当时杜甫登上高台,听到疾风怒号,猿啸声哀;再看到落叶纷纷,大江东去的场景;想到自己贫病交加,孤独傍身,不由得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篇。
23、《登高》不光在对仗上精当巧妙,并且押韵也下了功夫,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韵美。再加上意象开阔,情景交融。无从格律上还是诗意上看,都是当之无愧的七律第一。
24、杜甫精通各种诗体,在绝句、律诗与古体诗上皆有非凡的成就。为“五七古”与“五七律”诗歌的创作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登高》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由于“炼字”与“对仗”水平高超,由于寓情于景、叠词的运用和不着痕迹的夸张,兼具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被后人推崇至极。清代诗人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认为该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5、于是在这首诗中,“”其实就相当于无垠的“宇”,“百年”就相当无限的宙。这样一来,就让整首中,诗人“悲”与“病”的意象,在时空之中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种强烈的情感,除了杜甫诗的本身,用别的语言已经无法准确地形容了。
26、《登高》的后四句写情,由天地长江,最后写回到“浊酒一杯”,由大至小。其中最容易让人动情的,其实是“”与“百年”。是距离,百年是时间。与百年都不是实际的距离与时间,而是泛指,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27、在初盛唐时,很多格律诗并不严谨,例如黄鹤楼就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诗,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