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26个师的意思
1、25句读之不知:指“不知句读”,是不明白句读的意思。
2、《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3、【师说中26个师的意思】14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5、(4)受:通“授”。传授。
6、2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句读,指断句的知识,一句话之后的停顿是“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是“读”。古代书籍没有今天通用的标点符号,所以读书必须要学习“句读”。
7、5孰能无惑:谁会没有疑惑。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1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13、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14、(2)不复挺者(……的原因)
15、(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16、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
17、(注意蓝色字体的正确书写)
18、这是韩愈的《师说》里的句子,第一个“师”,后面有个宾语“之”,很显然,这个字是动词,就是意动用法,可以结合后面的“之”,翻译为“以之为师”,也就是“把他当做老师”,后一个“师”,后面有个“道理”的“道”,所以,这个“师”也应该是动词,翻译成“学习”。这句翻译就是:“我跟从他然后把他当做老师,我学习道理……”
19、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20、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
21、韩愈在文中从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无常师”,并用孔子从师的事实“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和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很有说服力。
23、(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24、(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5、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6、(2018年课标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8、3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拜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29、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30、39其可怪也欤(yú):这不是很奇怪吗。其,这。欤,语气词,表示感叹。
31、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启蒙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2、而与之相反,张倩倩觉得她在学生面前是“膨胀”的。
3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动词,从师 择师而教之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乐师:名词,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圣人无常师师:名词,老师 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动词,学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名词,老师 主要就这些,好些是重复的。
35、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6、“冰,水为之,而寒~水。”
37、文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怎能不更加愚昧?
38、(3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39、40常师:一直不变(固定)的老师。
40、(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1、例如: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2、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43、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44、例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王。
4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6、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47、【师说中26个师的意思】《师说》中“师”字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48、42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音乐的事。
49、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0、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1、(27)百工:各种工匠。
52、(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53、59贻(yí):赠送。
54、她是学生眼中认真细致的“倩倩老师”,也是同事眼中的“快乐源泉”,本是经济类专业出身,却爱上了老师这份工作。
55、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原创|高考古文解读系列)
56、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57、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58、(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9、文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年龄无关,而应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1、疾:快,速,这里指声音宏大。
62、(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63、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64、开卷有益,多读书,才能少吃亏!
65、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66、52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叫蟠的,即李蟠。
67、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68、(23)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69、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
70、(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1、省:省察。(xǐng)
72、(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3、56时:时俗,这里是指士大夫中存在的耻于拜师学习的恶习。
74、师道之不复——从师学习
75、(1)善假于物也(借助)
7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7、惑而不从师——从师,跟随老师学习
7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面含义是,尊师重教的古风不复存在,从中可见一斑。要想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须联系前后文才行,详解如下:
80、43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琴。
81、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8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8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4、功在不舍:舍,停。
85、(38)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
86、(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88、(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9、“我一直以来都是年级和专业的拔尖,始终在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而我现在带的孩子有很多是艺考生,基础相对较薄弱。支教生活让我能够充分理解起步较慢的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能共情他们的心态情绪。在讲课过程中,我会代入他们的思考方式,力求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他们消化知识点。”
90、语出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士大夫一族,有相互称呼师父弟子的,其他人就大声哄笑,他们说,年龄相近,肚里的墨水也差不多,如果对方身份低下,你却叫他老师,那不是很羞惭吗。如果对方是达官贵人,你认他为师,别人还以为你是个攀龙附凤,阿谀奉承之辈。
91、当“师”作名词时。
92、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把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
93、(46)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94、“兵不妄动,师必有名”见唐•白居易《策林》三。这两句大意是:不可轻易发动战争,出兵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必将取得胜利;非正义战争不得民心,最终必将招致失败。因此不可轻易用兵挑衅,玩火自焚,用兵则必师出有名。“师必有名”也作“师出有名”,后世常用以比喻行事要有正当的理要能忍辱含垢,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总结教训,将来一举打败强敌,复仇雪恨,像越王勾践那样由亡国之君到成为霸主,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可以此二句劝慰那些失败者,希望他们鼓足勇气,振作精神,继续前进。
9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96、螯:螃蟹的大钳子。
97、(定语后置,“利”,“强”是定语)
98、投稿邮箱:luntanzhongxue@1com
99、须臾:片刻,一会儿。臾(yú)
10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