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孟浩然洞庭湖精选好句42句

1、第二个原因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孟浩然零洞庭湖赠张丞相思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如下。孟浩然在洞庭湖畔赠别友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浓郁的惜别之感,是通过对于自然事物的具体描写来展开的。具体体现在洞庭湖之大,而有人所乘坐的船只小的强烈对比,以表现出孟浩然的有爱之情。

3、第三个原因是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比较现实了。就是上面提到的贫贱。据历史记载,孟浩然中年后,他的老母亲病弱衰老了。杜甫也曾写诗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杜甫这句诗生动概括了晚年的孟浩然的生活状况:真的是很糟糕的,贫病交加,饥寒交迫,在冬天寒冷的晚上,连被子都没有,真的是很惨。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鉴赏:此诗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就是为向居高位者自荐以求官职所作的诗。张丞相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游至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予时任丞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为了保持身份,诗人将诗写得十分委婉,极力泯灭干谒的痕迹。

7、是,此句采用了双关的手法。

8、在这首诗中,他强烈的表达了想要出仕的愿望。他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济是渡过,他说我想要渡过这洞庭湖,可是我没有船和桨。另外济还有一个意思是救济,常常说“悬壶济世”、“济世为怀”就是说救济天下。所以他表面是说想要过河没有船桨,实际是说自己想要救济天下,但是没有人帮我。而后一句“端居耻圣明”更加直白的表达了自己想做官:闲居不仕无所作为,有愧于圣明天子。

9、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希望被荐识出仕为官。

10、白话译文:

1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2、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13、可是孟浩然出仕是为了他自己吗?不是,因为他有母亲,而且是病弱的老母亲。你可以自己一个人风餐露宿、挨饿受冻都是可以的,但是怎么能让年迈的父母也跟着你受苦,这是不孝的。所以“家贫亲老”是孟浩然突然决定出来做官的第三个原因。

1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5、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孟浩然曾数次登岘山,岘山上有一块碑,乃是襄阳百姓为了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立的碑,据说“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所以又叫“堕泪碑”。这碑就是羊祜存在过的痕迹。而羊祜还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说过: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6、全诗气势雄浑,场面宏大,感情表达委婉而有力,实为佳作。

17、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18、【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19、孟浩然(约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至四十岁进京应考,名落孙山。但因在太学作诗,名声大噪。之后云游吴越之地,饱览名山大川。他性格孤傲,常以作诗自得其乐。襄州刺史韩朝宗曾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他因与拜访之人饮酒交谈甚是开心,竟然未出席刺史的宴请。其后他被荆州长史张九龄召为幕僚,但时日不长便返回家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曾拜访孟浩然,是时浩然病疹发背就要痊愈,但因与友人饮酒无度,食鲜疾发而病逝。

20、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21、扩展资料

22、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2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4、白话翻译:

25、所以快四十岁了,孟浩然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就要落空了,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四十岁的孟浩然产生了“中年危机”,这是他突然决定出仕的一个原因。

26、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27、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28、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29、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30、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31、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32、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3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4、后四句旨在表达诗人本人的政治热情和希望。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愁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帮助自己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

35、诗句前一半意思是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36、这天地之间,有变化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变化的;天地之间,也有不变的,这羊公碑便是不变的。

37、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3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39、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以此暗颂当朝政治清明的风气。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汽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波撼”二字形容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诗人巧妙地将洞庭湖描写得壮观而有力。

40、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

4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2、语出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双关是修辞的一种。

上一篇上一篇:慰问病人短信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