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2、语访虽浅显,传诵却最广,可谓妇孺皆知,是谓顶尖。纷纷洒洒的雨与欲断魂的行人,营造出了一种悲伤的氛围,也特别符合清明的基调,是谓煽情。
3、【宋】黄庭坚
4、苏堤清明即事
5、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唐】白居易
7、《清明》(宋)王禹
8、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9、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10、应该是唐朝杜牧的《清明》了。原诗为:
11、寒食上冢
12、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13、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14、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15、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6、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7、《寒食》(唐)韩翃
18、【唐】张继
19、半夜凉初彻。
2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21、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2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23、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2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5、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2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7、《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28、【宋】王禹俏
29、独在异乡为导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0、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31、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32、重阳节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3、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34、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5、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3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37、闾门即事
38、清明节有关的古诗词,最有名的是唐朝杜牧的《清明》:
39、【宋】杨万里
4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4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42、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43、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5、待到重阳曰
46、玉枕纱厨
47、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48、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9、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5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1、《闾门即事》(唐)张继
52、【唐】宋之问
53、唐代:杜甫
5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55、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5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8、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59、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60、【唐】杜牧
6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62、反映重阳节的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3、【唐】韩翃
64、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65、《郊行即事》(宋)程颢
66、《清明》(唐)杜牧
67、【宋】吴惟信
68、佳节又重阳
69、清明二首
70、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7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72、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73、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74、《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75、【明】高启
7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7、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78、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9、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80、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1、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8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3、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84、《清明》(南宋)高翥
85、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86、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7、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88、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89、还有个宋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90、途中寒食
91、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92、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93、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9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