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王维
2、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5、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6、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7、扩展资料: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9、”(《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0、“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11、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1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4、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6、山居秋暝
17、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8、山居秋暝的诗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9、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2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1、《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
2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3、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4、山居秋暝一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2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6、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时全诗的诗眼!
28、答: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空旷的山下了雨以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美好景色。
29、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30、”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3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前两次都写的“诗仙”太白的名篇佳作,今天来写一下另外一位我特别喜欢的“诗佛”摩诘的大作《山居秋暝》。王维本人也是风格多变,各种题材都有所涉猎,而真正奠定其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就是这以《山居秋暝》为代表的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了。王维真心是我除了李白之外,最喜爱的诗人了。说他是诗人吧,也不够全面;说他是画家吧,也过于笼统;说他是个音乐家吧,偏偏书法也不错;诗书画乐,样样俱会,虽然说不上是顶尖高手,倒也是自成一家风格。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也自言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真心是最贴切的评价了!他不仅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派中,独创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意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佺,实在令人心生敬佩。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什么时候,我已经记不得了,但那种惊为天人的感觉却依然记忆犹新。怎么形容呢?就像你行走在嘈杂喧哗的闹市,隐约听到了清冽的古琴声传来,犹如天籁,让你忍不住想跟随声音去一探究竟;又像你迷失在莽莽苍苍的丛林,突然听到了袅袅的钟声,如梦初醒,让你心神一静。王维一生宦海浮沉,居过庙堂之高,经过大起大落,见过大风大浪,如今晚年处于江湖之远,有了闲心闲情,在这辋川别业终于能尽览山月、纵观渔溪了。回顾之前的生活经历,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晓。单就这首诗的选字用词来讲,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字词,王维选用的大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字眼,但正是这些浅显平常的字组合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刚下过一场秋雨,洗涤了山中多余的尘埃与杂质,使山变成了空山。一场秋雨一场寒,果然是秋天到了啊,天色渐晚越来越凉了。明朗的月光照在松林里,可以看到在石头上流动着清泠泠的泉水。竹林里传出了一阵喧闹,应该是浣衣的姑娘们回来了。远处溪水中的荷花在动荡,应该是渔夫驾着小舟行过那里。虽然春日的芳华早已消散不在了,但是这山中的秋景也不错啊,王孙们还可以留在这山中的。再说说诗的结构吧!第一联就点明了题目,这种手法,诗家称之为“点题”。宋代以后,八股取士中要求的“破题”,显然是起源于诗家的点题。这首五言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平列的写景句,不仅对仗的工整漂亮,而且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一联之间,静对静,动对动;两联之间,动静结合,构思巧妙。尾联的两句,暗用《楚辞》的修辞。在《楚辞》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中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在这里反用其意,他说:尽管春日芳草早已凋零,但此时的秋日别有一番景致,王孙还是可以留下居住的。这一句中的“王孙”,明显是指他自己,王孙就是士,也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是王公贵族的子孙,故称王孙。魏晋以来的诗人,经常用“王孙”来作种种不同的比喻。例如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接着跟大家详谈一下两个词。一是首联的“空山”一词,看到它,不禁引人深思,何谓“空山”?而且诗人并非只提过这一次空山,在他的《鹿柴》里面也写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有《鸟鸣涧》中也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果王维只是碰巧写过一次空山,那不足为奇,但他在自己的诗作中反复提到“空山”,那么他笔下的空山就不再单纯,而是被他赋予了独特丰富的涵义。我查找多方资料,总结了一下,“空山”大致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是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山远离尘嚣,人迹罕至,难通音信,如《桃花源记》所说“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山中尘土被荡涤干净,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没有多余杂质的空山;四是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有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有清泉潺潺,此时,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空寂、死灭,而是生机与活力,而是诗意的生活。承接上一段,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词是尾联的“随意”一词。之前我也一直认为“随意”就是它的字面意思,指“任意,随心所欲”。直到看了施蛰存先生写的《析王维五言律诗三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语的意义和现代用法是不同的。“随意”,是唐宋之时人们的口语,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尽管。”王昌龄的《重别李评事》诗云:“莫道秋江别离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这首诗的末句也用“随意”,意思就是:尽管是青枫白露的秋天了,吴姬还在歌舞留客。明朝的顾璘在《唐音》里批道:“随意二字难解。”可见,明代人就已经不懂得这个词语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他“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在我看来,王维无愧于任何人对他的评价,他真的是一个如同神人一般的存在,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总给人以无限可能的惊喜。不论今后大家是身处红尘俗世,还是追求田园牧歌,愿大家都能够心平气和、淡然处之;愿大家都能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愿大家都能够把王维的“空山”留在心里。
32、《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33、意思是:山中刚下完一场雨,夜晚来临后初秋的氛围更浓了。月光照耀在山间的松树上,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着。竹林那边传来洗衣姑娘的声音,拨开莲叶坐上小船。不管春意的消散,在这里王孙也可久留。
34、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5、我没有听过山西秋明这个古诗,我想问的是《山居秋暝》的意思。
3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7、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格外空寂。夜晚悄悄来临,秋凉天气清新。明月皎皎。萤光洒满松林。山泉潺潺,清水在石上流淌。竹林传来阵阵喧闹。是洗衣女在归途中嘻笑。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是晚归的渔舟倾流而下。任随春光消逝芬芳尽。秋色美景仍可挽留人。
3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39、全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0、《山居秋暝》整体赏析:
41、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4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43、此句承上,进一步写出了山林中的清寂,又启下,描写竹林中嬉闹归来的浣衣女;使清幽的山居傍晚生出了活泼的情调和灵动的诗意,使整首诗清新而不幽冷,也显出诗人的心境闲淡而不死寂.
44、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45、白话译文:
46、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47、此句承上,进一步写出了山林中的清寂,又启下,描写竹林中嬉闹归来的浣衣女;使清幽的山居傍晚生出了活泼的情调和灵动的诗意,使整首诗清新而不幽冷,也显出诗人的心境闲淡而不死寂。
48、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