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良史徐州张建封从事。
2、张九龄的儿子张拯先是伊阙县令(河南洛阳龙门),安史之乱后被叛军抓获并未从贼,平叛后任太子右赞善。
3、刘叉,元和时人。
4、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5、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
6、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先后任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
7、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8、徐氏系前蜀太后也。
9、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2、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1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4、卢汝弼(《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
15、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16、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书令;
17、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18、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19、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20、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
21、张九龄的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相当于韶关副市长;
22、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
23、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任工部侍郎;
24、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任秘书省校书郎;
25、薛涛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26、距今1332年。
27、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28、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29、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30、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3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2、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张九龄墓志铭)
33、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
34、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35、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36、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任礼部员外郎;
37、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38、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39、刘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
40、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4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4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43、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44、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旧唐书》)
45、有说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未找到出处。
46、张若虚(约公元647年—约公元730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47、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48、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49、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50、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51、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52、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13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得到了宋璟的肯定。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拜相,张九龄也因为政绩突出被屡次提升。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十七年,张说被重新启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间多次推荐张九龄为相。
53、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54、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55、张谓字正言,河南人。
56、另一个弟弟张九章,历吉、明、曹三州刺史,鸿胪卿;
57、捧剑仆,咸阳郭氏之仆也。虽在奴隶,尝以望水眺云为事。
58、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
59、张九龄(678年---740年),距今已有1332年
60、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61、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回乡扫墓病逝于曲江(墓志铭中说是迁葬回乡),享年六十三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6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63、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64、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65、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66、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
67、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
68、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69、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70、子拯,伊阙令。禄山之乱陷贼,不受伪命。两京克复,诏加太子右赞善。弟九皋,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九章,历吉、明、曹三州刺史,鸿胪卿。(《旧唐书》)
71、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72、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73、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7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75、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76、皇甫松,(皇甫)湜之子,自称檀栾子。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
77、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78、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79、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80、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81、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82、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
8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8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85、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86、子拯,居父丧,有节行,后为伊阙令。会禄山盗河、洛,陷焉。而终不受伪官。贼平,擢太子赞善大夫。九龄弟九皋,亦有名,终岭南节度使。其曾孙仲方。(《新唐书》)
87、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幼女词》和《诮山中叟》.
88、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89、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90、张若虚,扬州人。
91、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92、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93、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
94、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
95、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96、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
97、于武陵,会昌时人。
98、《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不是张九龄而是张若虚。
99、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任司勋员外郎;
100、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10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02、作者:张若虚
103、张九龄生平如下:
104、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105、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106、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107、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108、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109、武周长安二年(702年)进士出仕;
110、张九龄没写过《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写过《春江花月夜》。此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111、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
112、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113、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114、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115、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116、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11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118、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
119、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120、杨师道字景猷,华阴人
12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22、李约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称萧斋。官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诗十首,皆是不错的作品,其中尤以《观祈雨》为最善。
123、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
124、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125、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126、苏味道赵州栾城人。
127、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过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128、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唐中宗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129、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
130、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131、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
132、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出生;
133、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
134、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135、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136、王涯字广津,太原人。
137、袁郊字之仪,朗山人,
138、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139、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140、赵徵明天水人。
141、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142、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
143、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144、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入京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
145、朝代:唐代
146、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47、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148、崔国辅,吴郡人。
149、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
150、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151、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152、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153、唐朝的。这你算问着了,唐朝诗人最多了。
15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55、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156、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157、李郢,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
158、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159、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任中书舍人;
160、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61、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162、唐朝名人
163、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164、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165、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
166、开元后,天下称曰曲江公而不名云(《旧唐书》)
167、张九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子寿,又名博物。祖籍范阳方城,生于韶州曲江(现广东韶关曲江),故被称为张曲江。
168、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入京任左补阙;
169、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170、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受张说牵连,改任太常少卿,外放洪州都督;
171、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172、崔护字殷功,博陵人
173、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174、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175、胡令能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176、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177、张九龄是唐代人,曾官至宰相。
178、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
179、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辞官回乡,开凿梅岭驿道;
180、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181、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182、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83、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184、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
185、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186、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187、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188、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189、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尝寄家荆州
190、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
191、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192、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任左拾遗;
193、张九龄是唐朝的人,他是唐玄宗的丞相,也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明的丞相,只不过他过于正直斗不过口腹蜜剑的李林甫,最终被李林甫在已经昏聩的唐玄宗进谗言的情况下被关进了打牢,被李林甫害死在了监狱中,成为了开元盛世的终结者。
194、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
195、崔涯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
196、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197、春江花月夜
198、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199、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00、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201、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
202、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203、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204、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205、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206、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207、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208、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因张九龄的原因被追赠广州刺史;
209、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210、张九龄是唐朝的诗人。
211、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212、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