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苏轼 明月几时有87句

1、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背过了

4、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5、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6、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创作背景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落雁霄年乐,听风啸啸鸣。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最终选择了入世“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12、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赤子!

1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4、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1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中秋》。全诗怀念对象的对象是诗人的弟弟子由,也就是苏辙。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8、想象力丰富,思考人世的哲理,扩大了时间空间的格局,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人的主观,对人生得满满祝福!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1、苏轼〔宋代〕

22、词人醉酒望月,不仅向青天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接着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诗句,再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何明月如此皎洁。禁不住对天宫的想象,词人产生乘风归去的想法,又想着和人间比较,又如何呢?词的上阕是词人奇特的想象。李白是“诗仙”,苏轼被称为“坡仙”二人在气质、才华上是相似的,他们作品的风格都是普通人无法效仿的。

2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4、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25、表达情感:

26、冬月冻寒程,耐兮元谋人。

27、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乃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28、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借月抒情,表达思念思乡之情。

2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忧伤,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30、怀念弟弟。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得很清楚。

31、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3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3、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表达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34、苏轼的【水调歌头】韵律讲究,意境深远,用词华美,是宋词中的佼佼者。也令无数文人墨客望而兴叹,自愧不如。

35、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

3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3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8、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

39、这是一首月夜独酌,怀念兄弟之作。

40、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41、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42、该词意境高远,名句叠出,“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千古绝唱!

4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4、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45、我端起酒杯问天,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不知天上宫殿,今晚又处在哪一年?

4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7、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间的眷恋。人如其词,面对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苏轼却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明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48、水调歌头,苏轼想要表达中秋佳节,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自己的弟弟,而且经历了仕途的不顺,以及对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的祝福,也感叹人生,通过月亮,中秋节,来抒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描写了生动的画面!

49、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50、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51、宋·苏轼

5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阙写望月,既有壮思逸兴,又有脚踏实。表达了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情。

53、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5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55、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5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7、暧欲相可栖,槔酌同龄人。

58、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5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0、下阕的“转”和“低”是极其传神之笔,将读者思绪由天上拉回人间,再缩小至“朱阁”“绮户”处,这些雕刻精美的窗户是闺门居处,所以下面的无眠者也并非词人自己,而是在这般佳节良夜里,辗转反侧的人。人间总是难以预料,生离死别是不可控制的,可是月亮呢?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这么皎洁呢?

61、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62、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年龄39岁。

63、巜水调歌头》苏轼。

64、念奴娇·赤壁怀古

65、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66、评:【赤壁怀古】是千古绝唱,让人百读不厌。

6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8、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清旷和超脱,他心念兄弟,却不忘中秋所有不能团圆的人,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月亮的月光会将所有的思念传递到亲人身上,他的乐观精神,给每一个读者以慰藉。

69、这首词是作者在密州做官时,苏轼是较早将“题序”引入诗歌的词人,用序来交代词的创作缘起。本首词前的序就交代了苏轼由于在中秋夜,喝酒赏月本是欢乐的事,但是弟弟苏辙却不在身边,因此作词寄给远在他乡的子由。在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苏轼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由己推人的伟大。

70、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71、歌随曲韵走,人随季迁行。

72、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7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和祝福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76、对人生无常,月有阴晴圆缺,通过自然规律来展开想象,表达苏轼博大的大度情怀,感慨人生和时间!

7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78、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里宫殿位置太高,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起身舞蹈,影子在月光下摆动,境界超凡脱俗,哪里像人间?月光转过楼阁,映入门窗,照见失眠的我。明月不应对人怀恨,那又为什么要在我和弟弟分离两地期间,经常变圆,引人伤怀?人总会经历悲伤、快乐、分离、相聚,月亮也会经历阴天、晴天、变圆、变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难以十全十美。只希望亲人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79、下阙怀人,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联想到人间的别离,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也表现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80、《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苏轼

81、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82、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83、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8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85、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86、答苏轼的水调歌头,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不应该算是表达爱国情感的词。

87、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上一篇上一篇:学案格式2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