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2、【唐】韩琮
3、“垂柳”。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景象,这是因为“柳”“留”二音相谐,且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古人又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知别的代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5、“群山”。群山既是离人与送者之间的天然屏障,又是离别双方情深义长的见证。故而,“群山”“远山”“山外山”等景象也常见于离别诗的句中。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6、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7、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写景,写景,送别的背景远山夕阳,“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8、赏析: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9、古诗中与《长亭送别》感情相近的诗句是
10、二月春风似剪刀。
11、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12、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13、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14、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15、【唐】薛逢
16、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17、“芳草”。孔子言《诗经》时曾说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命”,成为了后人理解《诗经》另辟蹊径的一种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感意志。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种草或是一种花,有时甚至是花草的总称。随春而生,沐夏而荣,临秋而萎,经冬而枯,因古代贬官左迁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离别的含义;离离青草,春风吹生,此去经年,故又有了怀人之意。唐·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8、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19、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0、长安新柳
21、塞门交度叶,谷口暗横枝。
22、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23、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4、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25、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26、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27、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28、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29、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3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31、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3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3、临川见新柳
3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35、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
36、可想而知,李叔同与许幻园的友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浓一些,所以在离开上海时写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
37、宋代欧阳修的《长相思·花似伊》
38、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39、【唐】杜牧
40、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1、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42、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43、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44、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45、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6、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47、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8、【唐】李峤
49、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50、“古道”。古道是指古旧的驿道。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见“古道”是穿越时空,一般意义的离别场所。北宋著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无不表现了词人的离别、凄凉和哀感。后唐代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古道相送”正是表达的离愁!
51、【唐】崔橹
52、例如: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53、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54、【唐】韩偓
55、李叔同《送别》写作手法:
56、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57、送别的长亭外面,古道的旁边,都长满了芳草,茫茫一片与天相连。晚风吹拂着路边的杨柳伴随着悠悠的笛声,望去只余重重的山脉和夕阳。
58、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59、【赏析】
60、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61、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62、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63、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6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5、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折下这柳条儿相别。
66、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67、【唐】韩溉
68、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9、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70、李叔同《送别》解析:
71、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72、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73、【唐】郑谷
74、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75、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76、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7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7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0、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81、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82、长亭送别的千古名句有李白的《劳劳亭》,全诗如下:
83、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84、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85、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86、隋代佚名的《送别诗》
87、《送别》原文如下,
88、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89、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90、“天涯地角”。天涯地角释义: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词)
91、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92、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93、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94、李叔同《送别》原文:
95、壶:又作“斛”“瓢”
96、出自元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97、《送别》译文:
98、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99、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100、【唐】贺知章
101、碧玉妆成一树高,
102、李叔同《送别》写给谁的:
103、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104、“笛声”。笛子是古老的传统乐器。笛子的声调悠扬凄切,很容易让自己产生悲伤情绪;而箫声呜咽,更是烘托出了凄惨孤独的处境。笛声清远悠扬,断断续续,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回忆,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李清照《孤雁儿》;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潘阆《酒泉子》;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纳兰性德《菊花新》;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吴泳《上西平》;彩枕恨茫茫。笛声依夜长。—韩元吉《菩萨蛮》
105、“夕阳”。日之夕矣,牛羊下山。夕阳西下正是归家的时候,此时离别,更添凄凉。夕阳之后如果不是永夜,那么夕阳就是朝阳的缔造者。从这个角度说,夕阳并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起点,代表着一种永恒。“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写夕阳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落照在江水中的夕阳;“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写的是红胜火的夕阳;“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夕阳。”
10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07、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108、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景物景象中都蕴含着浓浓的离愁。李叔同将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达于一首词中,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思念的心弦,成为国人送别、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109、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10、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11、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112、“长亭”。亭者停也,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道已经和离别、送别等同,不仅仅是个地点,更代表着一种情绪。
113、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114、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115、《劳劳亭》唐代:李白
116、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117、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118、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119、《杨柳枝》唐代:刘禹锡
120、纵观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与神奇,可称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辈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岁与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岁时其父离逝,往后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诗书画样样精通,但处在上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热血和才华而无法施展,可以说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后终于在迷茫中远渡日本留学艺术,以求艺术救国化人,学成回国从事绘画、音乐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间算是充实的人生。也由此开创了美术、西洋音乐等先河,被后人称为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12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122、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123、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12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5、[晚清]李叔同
126、这又另一种解释:
12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8、《折杨柳》南北朝:岑之敬
12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0、李叔同《送别》注释:
131、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132、咏柳贺知章
133、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134、【唐】李商隐
135、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136、【唐】陈光
137、唐代王之涣的《送别》
138、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139、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140、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凄凉唯美。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一气呵成。开头写离别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垂柳、残笛、夕阳、群山、天涯地角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马上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
141、唐代李白的《劳劳亭》
142、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43、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144、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145、【唐】白居易
146、我的其他朋友们都在哪里呢,原来大半都散落了,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再来喝一杯酒,享受这最后的欢乐,今天晚上肯定要做离别的梦,这梦都带有寒意。
147、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48、【唐】吴融
149、金陵酒肆留别
150、有关于柳的送别诗词有很多。
151、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52、【唐】方干
153、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154、【唐】张旭
155、【唐】慕幽
156、【唐】狄焕
15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58、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159、李叔同:
160、第一节,白描手法(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摒弃各种修辞手法,却不乏生动传神。其实就是符号化。)写景,送别的背景芳草天涯,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送别的背景。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161、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162、裴说《柳》“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3、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164、“晚风”。晚来离别的风,总会多一些萧瑟。故唐·冯延巳在《浣溪沙·醉忆春山独倚楼》中云:“晚风斜日不胜愁。”宋·王质在同一词牌的词中也有“细雨萧萧莫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之句。绿树亭亭携夕照,晚风吹掠鬓云偏。唐·杜牧《鹭鸶》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被惊得飞了起来,映入远处山峰的碧绿色中,一树的梨花被晚风吹落)
165、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166、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167、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168、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169、【唐】姚系
170、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71、万条垂下绿丝绦。
17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73、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174、在1912年的春天,33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去上海任教,后面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为诗词的切磋与热爱,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和袁希濂,并且义结金兰,成了“天涯五友”。平日的诗词文章交流,也让他们的友情逐渐紧密,可以说是一生的挚友了。
175、《送别》隋朝:佚名
176、作者:佚名
177、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178、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179、《送元二使安西》
180、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181、作者:李白
182、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18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84、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185、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186、唐代·李白
187、【唐】李中
188、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89、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90、【唐】裴说
191、【唐】罗隐
192、【唐】徐夤
193、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19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195、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196、第三节,借景抒情,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197、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198、《送别》唐代:王之涣
199、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200、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201、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
202、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20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04、译文:清澈的江水,在岸边折下碧柳。回想起在旧板桥上二十年前曾和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告别,可惜的是,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205、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206、也是同年应人邀请,赶赴杭州任教,为了告别挚友写下了经久不衰的《送别》。准确地说,应该是写给“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的。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后,许幻园非常钦慕他的才华,便邀请他搬到自己家住,也就是城南草堂。
20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8、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209、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210、“零落”。飘零,流落。南朝梁王僧孺《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元萨都剌《补阙歌》:“破窗冷砚留不得,零落江南酒家客。”苏曼殊《焚剑记》:“及状元死,彩云亦零落人间。”
2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12、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21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14、译文:绿油油的杨柳垂在地上,杨花在天上漫天飞舞。柳条折尽后花也飞尽了,用来问行人归不归。
215、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216、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217、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218、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219、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220、不知细叶谁裁出,
221、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222、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223、《送别》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24、尽:完结,消解。
225、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226、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227、唐代王维的《送沈子归江东》
228、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229、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230、译文: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门口横着几枝。跟着曲子折下几枝,非常不舍别离。
23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232、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