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前提是读懂诗歌。而诗歌的解读,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以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程序:一、解读诗题;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三、解读诗歌主旨;四、解读表现手法。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一、解读诗题。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6、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7、三、解读诗歌主旨。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9、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拟人。诗人以松喻人,借以表达自己喝酒尽兴后的醉态、兴致。
10、辛弃疾〔宋代〕
1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4、四、诗歌艺术手法。
15、清平乐·村居
16、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7、下片也是四句。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具体意思是,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树边,问那松树自己醉得怎么样。我见它似乎要来搀扶我,于是推开它说:“走开!走开!。”(潜台词是,我没醉,怎要你扶?)
18、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9、词题为“遣兴”。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
20、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2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2、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现实不能令人满意。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2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4、应该是《西江月·遣兴》
25、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26、《西江月·遣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醉酒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表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上片写闲居中的饮酒读书生活,下片描写酔中情态。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27、《遣兴》的主旨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单纯的“遣兴”,借酒遣兴,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二是正话反说,别有寄托,表达的是作者极度的苦闷。联系作者的人生,作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很难想像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高兴的时候,因此作第二种解读也该是可以的。
28、西江月遣兴
2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0、全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夏夜景象。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同时,前后两句的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意。下阕表达了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1、由此可见,上片是直白议论,表达的是对“喝酒与心情”关系的看法。下片则扣住诗题,通过具体的描述,集中表现“遣兴”的题旨。上下两片在逻辑上实际构成了观点和实证的关系。
32、问题:“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5、上片共四句。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
3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名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7、原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片: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片: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38、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
3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40、不是西江月村居,是清平乐·村居,原文如下:
41、由以上分析可见,“段考”试题的命题者对于“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两句诗存在明显的误读,犯有“想当然”的错误,并直接导致命题(包括设题和答案)出现重大失误,换句话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只是作者发表的对于古人在“喝酒与心情”关系上的看法的反对,口吻是戏谑的,并没有抒发什么愤懑感情;如果要说愤懑感情,也是寄寓在整首诗里,而不是这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