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这当然是李白显露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也是李白在皇帝面前邀取宠信的绝佳时机。于是写下了这三首诗,音乐上,也把这三首词称为《霓裳羽衣曲》然而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歌,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李白污点。
2、唐朝的音乐有:
3、了巨大的努力。
4、《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
5、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6、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大定乐》
9、从唐朝的艺术整体来看,对西域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很多。可以推测,《霓裳羽衣舞》也是在吸收了西域乐曲的基础上创作的。
10、唐代宫廷舞蹈有健舞和软舞之分,但舞蹈的节目并不固定。“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
11、《功成庆善乐》
12、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
13、秦王破阵乐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14、唐太宗诞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公元631年),太宗回到庆善宫,在渭水之滨宴请群臣,并赏赐乡亲邻里。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万千,遂赋诗十韵,命乐师配上管弦之乐,制成《功成庆善乐》。
15、霓裳羽衣》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16、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
17、唐代著名法曲。為開元中河西節度使楊敬忠所獻。初名《婆羅門曲》。經唐玄宗潤色並製歌詞,後改用今名。傳說中亦有為唐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及遊月宮密記仙女之歌歸而所作等說,雖荒誕不可信,但每被詩人搜奇入句。樂曲名。唐代的宮廷舞曲。原為西域樂舞,初名〈婆羅門曲〉。
18、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19、《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歌、乐、舞三位一体,唐玄宗作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梨园法部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唐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其系列分别为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歌舞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李白曾乘醉为此曲舞写成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0、唐朝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以及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由宫廷直接管辖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乃是适应唐朝宫廷燕乐高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建立的。所谓教坊,也就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梨园与专习歌舞的教坊不同,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唐玄宗于“梨园”法部设置了小部音声。盛唐时期在促使音乐形式专门化、尖端化方面做出
21、《上元乐》、《大定乐》、
22、“西江月”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教坊记》。这一词调,源起于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来自于前代南朝的清商乐。
23、陆游没有写过《西江月》。
24、又名《九功舞》、《庆善乐》,是唐代最著名的文舞,作者唐太宗。
25、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26、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2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8、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
29、深刻表现了估客成为富商大贾的手段及历程,集中描写了当时商人的经商活动各个方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史诗”。元稹作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把商人生活写人自己诗中,并由衷地称赞了商人经商活动,这种崭新的生活内容是以前根本没有的。
30、在发兵征讨高丽前夕,军队在洛城门外开阔处练兵,唐高帝登上洛阳城门观望,看到将士们精神抖擞,威武雄壮,队伍的阵型千变万化,气势恢宏,唐高宗很感动,便命乐师按演习阵型做《一戎大定乐》。
31、唐玄宗即位前,居住在兴庆里,宅子里有泉水涌出,形成一个大池子。唐玄宗即位后,修建旧宅兴庆里,改成兴庆宫,池子称为兴庆池或龙池。玄宗亲撰乐章《龙池章》,配上舞蹈,此即坐部伎《龙池乐》。
32、《霓裳羽衣曲》
33、古代每逢重要节日或重要事情发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并演奏舞曲。由于《庆善乐》音调过于柔和,没有杀气,起不到降神驱邪的效果,《破阵乐》虽然杀气重,但其韵律又不适合雅乐的要求。因此唐高宗专门制作了这首《上元乐》为帝王朝驾、祭祀天地时的专用舞曲。
34、今已失传。
35、《霓裳羽衣曲》等霓裳羽衣》属大曲中的法曲类,关于它的产生,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有一则说它是八月中秋之夜,月色如银,万里一碧。
36、“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
37、又名《一戎大定乐》,作者唐高宗。
38、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调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苏台览古》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39、《上元乐》又名《上元舞》,唐代最著名的雅乐(古代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作者唐高宗。
40、《敦煌曲子词》存有三首无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录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和《西江月·水上鸳鸯比翼》两词,可能是此调最早的文人作品。
41、意思是指描述了女子的优美的身姿。
42、《龙池乐》、《功成庆善乐》、《霓裳羽衣曲》。
43、、《上元乐》
44、舞者百四十人,身披五彩甲,持槊而舞,并齐声高呼“八弦同轨乐。”象征平定高丽后天下也随之大定。
45、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着画有五彩云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气。共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篇章,乐曲凝练威严,舞蹈缓慢庄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动都奏这首舞曲。
46、对于《霓裳羽衣舞》的创作,历来说法不同。一种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一种认为是外来的佛教法曲《婆罗门曲》的另一名称,第三种说法比较折中,认为是李隆基自己创作的一首新曲,后来又借鉴了《婆罗门曲》,最终创作成了《霓裳羽衣舞》。
47、唐五代时期存词数目较少,唐代吕岩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和《西江月·任是聪明志士》两首为最早可见的《西江月》,后人多认为这两首系托名所作。
48、《龙池乐》
49、唐朝天籁之音音乐。
50、唐朝用琴、箜篌和琵琶奏出了唐朝音乐的天籁之音。这三首诗作就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或“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51、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凭着白玉栏杆,仰面看着,浩然长想.《霓裳羽衣曲》是玄宗从月宫中偷记回来的仙乐,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赞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名篇《霓裳羽衣舞歌》中对它作了详尽的描绘:轻盈的旋转像雪花飘舞,矫捷的前行像受惊的游龙。垂下的双手像柳丝那样娇美无力,舞裙斜着飘起时仿佛白云升起。画眉流盼说不尽娇美之态,舞袖迎风飘飞带着万种风情。是上元夫人(道教中的女神)招来了仙女萼绿华,是西王母扬袖送别仙女许飞琼。快节奏的第十二遍舞曲繁富华丽,就像跳动珍珠摇击玉片一样亮丽清脆。舞罢时像飞翔的鸾凤收起翅膀,舞曲终了就像一声长长的鹤鸣。通过这些生动传神的描绘,我们不难想见《霓裳羽衣》高雅脱俗的风姿神韵,以及舞伎们美妙高超的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