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2、圆对方。
3、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4、歌对曲,啸对吟。往古对来今。山头对水面,远浦对遥岑。勤三上,惜寸阴。茂树对平林。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青皇风暖催芳草,白帝城高急暮砧。绣虎雕龙,才子窗前挥彩笔;描鸾刺凤,佳人帘下度金针。
5、这篇课文有三节。第一节总写时间、空间以及一年四季的情况,第二节从一年四季过渡到春天的景象,第三节集中写春天的美丽和热闹景象。
6、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7、桃对李,
8、课文以对对子的形式展开,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激发我们积累对子的兴趣,古对今课文的对子有:古对今,远对近,大陆对长空,古柏对苍松。
9、《古对今》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课文,是一首对韵歌。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自然之美。
10、古对今,是属于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相反或相对的事物
11、春暖对秋凉。
12、原句: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莺歌燕舞”一词主要出自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这里的“莺”指的是黄莺,而“燕”指的是燕子。黄莺是吃果实和种子的树栖鸟,极少在地面活动,常成对在树丛中穿梭,叫声悦耳。黑枕黄鹂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通常每年4-5月迁来中国北方繁殖。
13、《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所著的一本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14、《古对今》原文如下所示:
15、两个多音字:和,朝
16、古对今,
17、朝霞对夕阳。
18、朝:cháo朝向
19、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20、“古对今”出自《声律启蒙》:“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译文:前和后相对,古往和今来相对,野兽和山禽相对。
21、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一课。原文如下:
22、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23、雪对霜。
24、柳对杨。
25、如今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
26、古对今,圆对方。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
27、《古对今》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的是与大自然有关的对子内容。
28、和风对细雨,
29、不是古对今,而是古往对来今,是《笠翁对韵》中的句子,属于卷二中的十二侵,原文为:
30、《古对今》一共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的结构相同,前两行都是有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
31、严寒对酷暑,
32、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33、《古对今》中的多音字:朝cháo(朝代)zhāo(朝阳)
34、《声律启蒙》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35、车万育〔清代〕
36、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
37、鸟语对花香。
38、扩展资料
39、“春暖对秋凉”化用《声律启蒙》:“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译文:秋天凉风阵阵,梧桐叶片片落下,春天暖风拂面,杏花怒放。
40、古对今属于对韵歌体裁。
41、正好今天一年级的外甥女学了这篇课文,刚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42、huò和面
43、zhāo朝阳
44、课文共有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三段韵文,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45、《古对今》
46、和:hé,我和你
47、出自清代车万育的《古对今》
48、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一课。
49、莺歌对燕舞,
50、莺和燕。
51、晨对暮,
52、古对今这篇课文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仿佛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53、《古对今》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它是一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的气候及景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