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朱熹
2、《琴诗》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5、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16、《题西林壁》
17、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5、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26、《惠崇春江晚景》朝代:宋朝
27、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28、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29、《乌衣巷》
3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33、《竹石》朝代:清朝
3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7、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38、《春江花月夜》
39、【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40、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4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2、《春日》朝代:宋朝
43、作者:白居易
44、作者:郑板桥
45、《秋词》朝代:唐朝
46、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7、等闲识得
48、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49、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50、【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1、《雪梅》
52、《元日》朝代:宋朝|
53、作者:王安石
54、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7、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58、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59、朝代:唐朝|作者:
60、《登飞来峰》
6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6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3、古往今来,哲理诗甚多,以下列举五首。
6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5、【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66、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67、《观书有感》
68、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69、宋·苏轼
7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7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7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3、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74、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75、【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7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77、宋·杨万里
78、小学生背诵的哲理诗十首
7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80、作者:刘禹锡
81、作者:苏轼
8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84、《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朝
85、宋·卢梅坡
8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8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8、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89、《观书有感》朝代:宋朝|作者:朱熹
9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2、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93、【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94、《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5、宋·朱熹
9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97、【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几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