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2、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4、【作者】杜甫【朝代】唐
5、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7、王昌龄《出塞》
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9、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2、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13、【作者】王维【朝代】唐
14、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1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6、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17、《出塞》
18、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9、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20、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21、唐代:李白
2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23、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24、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2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7、出塞王昌龄
28、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29、白话翻译:
3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3、“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34、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35、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36、《从军行七首》
37、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38、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9、《出塞二首·其一》
40、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41、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4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43、盛唐边塞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人成就最高,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其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4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5、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一作:望边色)
46、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47、盛唐时我国疆域辽阔,特别是在中亚和新疆的西域建立了北庭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抗击草原游牧部落,有不少文人诗人参加,他们造就了边塞诗歌脍炙人囗,鼓励将士奋勇杀敌,最著名的代表诗人一髙适二岑参三王昌龄四李益等等都作品是杰出边塞诗歌。如七绝圣手王昌龄最有成就。
48、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4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0、使至塞上(唐)王维
5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2、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53、《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6、《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5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5、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5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7、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58、《从军行》
59、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60、出塞二首
61、出塞(唐)王昌龄
62、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6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4、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65、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66、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67、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68、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69、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70、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71、《月夜忆舍弟》
72、《雁门太守行》
73、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74、秦时明白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5、王之涣《凉州词》
76、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77、《关山月》
78、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79、《使至塞上》
8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8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8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83、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84、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85、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86、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87、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88、《从军行·其二》
89、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9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91、下面来看看著名的《塞下曲》其一。
92、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9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94、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95、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96、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97、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98、《塞下曲》
99、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100、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01、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02、【作者】王翰【朝代】唐
10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4、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0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6、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107、李白斗酒诗百篇,边塞诗又何止三首。
108、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10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0、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是其早年赴西域时所作,诗中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第二首诗则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
11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112、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13、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114、”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1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6、高适创作的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的杰作。《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之涣的《凉州词》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117、《凉州词二首·其一》
118、关山月(唐)李白
119、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12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21、人物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22、【作者】李贺【朝代】唐
12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24、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125、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126、王昌龄《从军行》
127、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128、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129、人物评价 《河岳英灵集》: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沧浪诗话》: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130、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131、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3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33、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134、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135、七言绝句的边塞古诗有很多,下面说三首。
136、【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137、凉州词(唐)王之涣
138、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39、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40、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41、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142、《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43、有塞下曲就会有塞上曲,各位请看:
144、王昌龄的《出塞》最具代表性。原文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45、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146、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147、别董大(唐)高适
148、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149、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