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
2、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4、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清明》
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9、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11、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2、《寒食上冢》
1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4、这首诗语言清新,是作者通过写清明节时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失望,特别是“蚤是”、“可堪”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楚。
1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7、《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18、《临安春雨初霁》
1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0、《鹊踏枝·清明》
21、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22、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3、清明日对酒
24、五代·冯延巳
2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27、《清明》(宋)王禹
28、宋代:陆游
29、《途中寒食》唐代.宋之问
30、(宋)吴惟信
31、清明节本身也是朋友兄弟都回家团聚的一天,作者描写了当天邀请朋友团聚的景象,前面两句非常的热闹,天气晴朗,柳絮纷飞,非常的有烟火气,不过到了最后又透露出无奈和悲伤,作者想起了另外两位贤人,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32、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33、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34、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35、(宋)欧阳修
36、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37、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8、孟浩然也是大家熟悉的作者,流传的诗句很多,这首诗词却是借助清明的环境来表达自身的感慨,面对仕途的不顺,与自然的无拘无束,最后两种矛盾纠缠。
3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0、风⼊松·听风听⾬过清明(宋)吴⽂英听风听⾬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丝柳、⼀⼨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夜苔⽣。
41、诗人行走在去扫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去一年的小路消失了,清明后梨花生长起来,于是感慨万千,用一个“愁”字,表达出思念之情。
4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3、《寒食野望吟》
44、清明节是悼念亲人和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是敬重老人的时节,也是敬老节,中华民族是敬老尊老的民族,有着非常优久历史,古有割肉为娘,守坟三年等孝子,我们一定要发扬和光大优良传统,尊老敬老,孝老。建设和谐的国家和社会。
45、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46、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47、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48、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49、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0、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5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52、(宋)高翥
5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54、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55、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56、原文: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57、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59、《寒食》(唐)韩翃
60、临安春雨初霁
61、《寒食》-(唐)韩翃
62、《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63、《苏堤清明即事》
64、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6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66、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6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8、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69、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70、(唐)韦庄
7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2、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7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74、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75、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76、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77、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句是出自杜牧的《清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诗句出自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78、(宋)杨万里
79、译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80、(唐)白居易
81、、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82、清明-(唐)杜牧
8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84、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85、《闾门即事》(唐)张继
86、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87、《郊行即事》
88、春意盎然,山花烂漫。清明节正是世人结伴出游、踏青寻春的时节。当原野披上绿装,山花点缀其间,人们穿过柳荫,尽情游玩,真是不亦乐乎。不过在诗句中也能看出诗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事实,更是想到了聚少离多的实事。
89、《长安清明》
90、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9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92、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3、(唐)贾岛
94、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95、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9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7、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98、《清明日对酒》
99、(宋)黄庭坚
100、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101、(唐)孟浩然
10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103、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这首诗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104、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105、这首诗非常直观的形容了清明节祭祀的情况,忙于上坟的人们,看着烧成灰随处飘荡,等到了半夜寂寞无人,回去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诗人发出感慨,人生就是要享受生活,豁达对待的生活志向。
106、宋代:高翥
10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08、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
109、唐·杜牧
110、宋代黄庭坚出来书法写得好,诗词更是一绝,这首诗词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色,一半春色一半凄凉,同样也是借助清明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看透了社会的真实模样,抒发作者愤慨之情。
111、《长安清明》-【唐】韦庄
11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1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14、清明即事·风落梨花雪满庭(明)瞿佑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是⼀清明。游丝到地终⽆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照蚕⽣。秋千⼀架名园⾥,柳丝今⽇向东风。
115、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116、《清明》(唐)杜牧
117、《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118、《清明夜》-【唐】白居易
119、《清明》(南宋)高翥
1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2、重阳节的诗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句是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句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12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24、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125、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126、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127、宋·王禹偁
128、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29、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130、这首诗是欧阳修形容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繁荣景色,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当地西湖热闹,春天时节家家户户出门游玩的欢乐。
131、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2、《清明即事》
133、西湖堤岸,春风拂面,杨柳依依,梨花一枝春带雨,惹得游人不忍归。此诗文情并茂地展现了一幅生动迷人的游春画卷,构织出一派自然天成的和谐春光图。
134、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135、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136、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李群玉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13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38、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39、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140、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4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142、《郊行即事》(宋)程颢
143、《清明》-【宋】黄庭坚
144、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145、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146、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147、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148、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149、(宋)程颢
150、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51、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词:
152、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53、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154、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155、《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56、宋代.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