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2、乌啼月落寒山寺,
3、寒山寺前的松江上有两座桥,一座是江村桥,一座是枫桥,当时在江村桥下面应该是已经挤满了停宿的渔船,船夫只能将船停泊于枫桥之下,所以才有枫桥夜泊的话语,如此推理,则合情合理,半夜渔火又是怎么回事呢?
4、枫桥夜泊【唐】张继
5、夜晚愁闷的诗人在船中卧眠,听到寺外的钟声而引发的感慨。
6、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7、《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诗:
8、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9、《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10、《枫桥夜泊》古诗解释
11、这首诗以诗人的感知为中心,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寒山寺的这一声钟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晚,惊醒了乌鸦,荡涤了作者的心灵,让夜晚的一切有了短暂的喧闹,但又很快恢复了宁静。
12、人立于船头,周围远近高低之景将作者置于中心点,像极了摄影中的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两种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没有任何剪辑画面,没有任何PS镜头,没修图没打码没美颜,一气呵成,隽永流长。
1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14、⑶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15、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月亮落下乌啼山还是月落惊扰了乌鸦而发出鸣叫,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杰出才智与巧妙安排,才恰如其分地将月落的静与乌啼的动揉捏在一起,又应情应景的将画面错落的安置与诗句之中,运用如此的手法,就不难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了。
16、《枫桥再泊》是唐代诗人张继重游苏州寒山寺写下,《枫桥再泊》的后两句引用了《枫桥夜泊》诗的源字,词语有所颠倒。《枫桥再泊》和《枫桥夜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诗。《枫桥再泊》寄托诗人饱受兵乱游离失所的”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限感慨
17、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18、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只写了寒山寺和寺庙的钟声,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离开家乡的游子,在安静的夜晚突然听到悠扬的钟声。
19、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0、⑵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21、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22、《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23、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4、⑸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25、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的船边。
2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此两句大抵能推理出写诗的时间,农历初七初八,月球在太阳以东90°左右,日落后6小时跟着落下。
27、诗歌原文
28、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29、本诗将叙述与描写交织交错在一起,就像织布用的经线与纬线一样,结合本诗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的把控,更加显得大气磅礴,有经天纬地的从容感。
30、《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
31、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32、锦绣的前程和正打算有一番作为的仕子之情在正所谓“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时荣”,虽然夜已深,但是愁烦之心导致无法入眠,辗转反侧,遂侧立船头,点点渔火引燃诗人情愫。
33、人在江湖,怎能置身事外,往往更多的是一份身不由己吧,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想来都是一个道理。
34、渔家辛劳,当然是为一天的劳作而做准备,如半夜动火做饭,缝补渔网收拾渔具都有可能,两桥相对灯火微明,一点灯光,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寂寥之情相伴自然环境的霜寒之境,诗便成。
35、⑷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3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7、枫桥夜泊的注释⑴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8、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9、苏州地处江南,农历十一月就有霜,江风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广阔而辽远,延伸到江岸的尽头,由此而推测此诗作于冬月七八日,当时最有可能的就是作者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坐船到江浙一带逃难。
40、姑苏城外寒山寺,
4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2、月落乌啼霜满天,
43、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与船上的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44、白话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5、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46、白发重来一梦中,
47、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48、枫桥夜泊张继
49、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0、江枫渔火对愁眠。
51、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52、于情于理也好,揆情度理也好,总之过分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是枉然,如果过度的抠字眼,要让诗中每一句都去对应景物,则全诗便索然无味了。
53、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诗的首联更是透示着凄清悲凉。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54、唐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张继乘船经水路到达姑苏城外时,已近黄昏,唐代规制,地方城门未时关闭,因而无法入城,只好暂行暂止,将船停泊在松江之上过夜,半夜时分,诗人被远传传来的一阵钟声吵醒,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便从张继的口中吟出:
55、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56、枫桥夜泊的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5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58、枫桥夜泊译文及注释
59、其他大多无名,但就这一首《枫桥夜泊》,就使得他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样,足以留名千古、千古不朽了。
60、枫桥夜泊
61、张继此诗绝妙之处在于用记叙的方式描写了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又运用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人与景的协调。
6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3、作者:张继
64、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唐代王王维也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几首诗可以相佐。
65、夜半钟声到客船。
66、依枕尝听半夜钟。
67、枫桥夜泊的诗意:《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68、张继〔唐代〕
69、解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70、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71、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72、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3、青山不改旧时容。
74、这首诗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75、此刻的月相,就是上弦月,诗中“乌啼”并不是指乌鸦在啼叫,而是指月亮从乌啼山落下的意境,乌鸦生活习性,晚上一般不会飞翔啼叫,但是如果受到惊扰,也会飞鸣。
76、而王兆鹏老师根据大数据编辑的“唐诗排行榜”中,这首《枫桥夜泊》位列唐诗第七,可见其惊艳,而张继本人也因这一首诗名声大噪、名垂千古。
77、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7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79、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张继在寒山寺停宿,见到夜泊枫桥的景象所写。诗的首句写了所见,所闻,月落夜深,繁霜暗凝。水乡秋夜的秋冷,周围昏暗背景,显得引人注目,躺在船上旅途的人十分忧愁疲惫。枫桥的美,也因有了寒山寺便带上了历史色泽,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似乎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
8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侧立船头,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看周围的风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倾听静寂的夜晚声音,忽而远处的寒山寺传来钟声,静动的结合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契合。
8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82、《枫桥再泊》
83、《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是刘长卿,一是韦应物。但其实同时与他们两个相对应,还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也非常独特,也其实可以代表诗歌从盛唐向中唐的转变,而且他们两个都姓张,一个叫张继,一个叫张志和。张继的具体生卒年,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比较确定的他曾经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而且他和刘长卿是好朋友,两个人诗歌唱和,多有往来,想来年龄与刘长卿大概也差不多,而张志和和韦应物的年龄大概是差不多对应的。这首短小的七绝可以说是和张若虚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一样,是一篇孤篇横绝、盖压诗坛的杰作。张继本人《全唐诗》存诗一卷,四十多首,但其中学者还有认为有不少是伪托,想来确证的大概三十多首。
84、《枫桥夜泊》实为千古绝唱的好诗!原文一点问题没有。我来说,好在哪儿!首先,枫桥夜泊,开篇点题!时间:是秋天,枫叶红时,秋天的一个夜晚。事件:是乘舟停泊寒山寺。然后,该诗是一首动态画卷,记录了时光变幻!!!全诗完整地展现了泊舟寒山寺的全过程。动静结合,一明一暗,由远而近,由傍晚到半夜,由枫桥至寒山寺,最终半夜到达寺庙,靠岸停泊的全场景描绘,由景及人,情景交融。
85、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86、张继雕塑像
87、对照《枫桥夜泊》和《枫桥再泊》,可以看到《枫桥再泊》几乎是沿用了《枫桥夜泊》的源字,只是词语有所颠倒,把“月落乌啼”改成“乌啼月落”,夜半改成“半夜”。“夜半钟声到客船”和“依枕尝听半夜钟”点明了钟声传到客船的时间都是夜半。《枫桥夜泊》和《枫桥再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诗。《枫桥再泊》寄托了诗人饱尝兵乱,流离失所的生活后面对”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限感慨。
88、虽然作者没有描述自己听到钟声的感受,但读者仿佛看见一个孤独的旅人在寂静的夜里,似乎能感受那一份孤寂。这首诗作者通过描述很多景象,侧面表现了旅途中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