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此问题我和你有过同样的疑惑。
2、直到暗适应过程结束,虽然此刻灯光的亮度并不高,不过由于视网膜敏感度的增加,人眼反而感觉亮度还算可以。
3、等亮度降低到一定阈值时,人眼就开启了暗适应过程。但这个过程太慢了,以至于这段时间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没法好好工作,人眼也就看不太清。
4、与明适应相反,从亮环境到暗环境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5、总之傍晚时分总觉得灰蒙蒙的,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6、这个过程瞳孔会缩小以减小通光量,同时视锥细胞可以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7、这应该是因为暗适应。
8、视网膜细胞的感光细胞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黄斑中心凹位置,在光线较亮时起作用;另一种细胞叫做视杆细胞,这种细胞在环境比较亮时基本不工作,但当光线亮度降低到一定阈值,就开始工作。
9、若是隧道中没有照明,那么刚进入隧道时即便司机开了灯,也还是很难看清楚隧道中的情形。
10、当亮度降低到一定的阈值,瞳孔的扩大也无法满足视锥细胞的需求,使其能力大打折扣,同时视杆细胞开始工作。
11、从暗环境到亮环境的过程,称为明适应,这个过程速度极快,所以人从暗室出来时,一瞬间会觉得刺眼,但几秒钟后就会恢复。
12、小时候放学回家写作业,慢慢的太阳落山,天也逐渐黑了。光暗到一定程度,就跑去开了灯,但还是觉得暗。可是到了晚上再去看书,反而觉得亮度足够了。
13、这是视网膜感光灵敏度增加的过程。
14、于是我开始从电灯上找原因,我家那时候的照明灯都是白炽灯,所以推测是否是因为傍晚时家附近有什么巨大的用电器开启,使得家里电压降低,白炽灯亮度下降了,但思来想去总觉得晚上用电量应该更大才对,而且只在傍晚开启一会儿的巨大用电器实在是太奇怪了一些。
15、总之这些奇奇怪怪的解释都被我自己推翻了,直到大学时上视觉科学的课程,我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16、但坑爹的是,视杆细胞要发动起来非常缓慢,因为它需要一种叫做“视紫红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只有在光亮低于一定阈值才能够合成。要合成到足够工作的量,需要大约四十分钟,所以暗适应的时间远远长于明适应。所以我觉得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傍晚时分,环境亮度逐渐降低,即便开了灯,总体亮度也与白天环境亮度没法比。
17、形象一点说,就是晚上人眼iso值会提高,但是提高过程非常慢。
18、长长的大大的小小的红红的白白的轻轻地慢慢地静静地快快地重重地花花绿绿出出入入来来往往开开心心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笑得开心哭得伤心唱得好听又大又圆又大又红又细又长又香又甜瓦蓝瓦蓝火红火红雪白雪白要想出一年级会写的字不容易啊
19、我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有夜盲症,但自己晚上出去乘凉都没有遇到过视力问题。
20、多说一句,其实与暗适应相关的另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开车进入隧道的过程。
21、因此隧道照明设计需要专门考虑暗适应过程,分段考虑照明强度以保障安全。PS: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