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2、现存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
3、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建安王(萧)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
4、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
5、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诏,累升至奉朝请。
6、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7、(吴)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8、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9、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像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
10、吴均通史学。在任奉朝请期间,先是上表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成稿30卷。
11、意思是专心致志,嗜好学习。
12、沈约之后开始入朝为官,最开始担任奉朝请,其中济阳的蔡兴宗听说沈约非常有才华,并且欣赏他,就让沈约去安西外参军,还让自己的儿子们向沈约学习。等到蔡兴宗担任荆州刺史之后,又担任征西记室参军。等到蔡兴宗死了之后,沈约就去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后来又去了太子的宫中。
13、不久,武帝又召令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吴均撰本纪、世家已毕,惟列传未就而卒。
14、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15、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16、沈约瘦腰是出自《南史·沈约传》,说的是沈约想要告老还乡,就说自己生病,还给俆勉写了信,之后说自己老年多病,并且皮带常紧,每个月腰部都缩小半分。在李煜的此种也有形容沈约瘦腰的语句,到了明代,用腰带三维恨沈郎来为这则故事增添一点趣味,后来沈约瘦腰还成为风流韵事,多次出现在小说和戏曲之中,还经常比喻男女因为相思之情引起的瘦腰。
17、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18、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句,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19、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
20、沈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21、吴均还注范晔《后汉书》90卷,著《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唐先贤传》5卷等。
22、原文(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23、孜孜不倦非常好学.
2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5、《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
26、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
27、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五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28、(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29、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0、沈约一直很上进,到了梁国建立之后,沈约成为了吏部尚书等职位。到了502年,沈约受封建昌县侯,沈约的母亲成为了建昌国太夫人。到了503年,沈约的母亲去世,沈约因年事已高,高祖还很关心沈约,派人前去拦客,还劝他节哀。等到沈约服丧期满了之后,又继续当官。
31、说起沈约的去世,是因为在晚年的时候和梁武帝发生了矛盾,沈约想要外出任职,但是皇帝没有同意。对于张稷这个人梁武帝是心存怨恨,跟沈约提起。沈约说了一句过去的事情,何必再提起,出任边州刺史,已经是惩罚了。没想到高祖大怒,认为沈约在庇护,沈约甚是惊恐,回家之后还做了奇怪的梦,从此一病不起,之后再跟高祖谈论栗子的典故,结果沈约比高祖少了三件事情,并且还说此公好胜类的言辞,皇帝大怒,最后畏惧而亡,年仅73岁。
32、出自《后汉书·侯霸传》。
33、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白话释义:
34、沈约出生在441年,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从小出生在名门望族,家族的地位也非常显赫,在历史上还有江东之豪的说法,祖父是沈林子,父亲是沈璞。沈约很有特点,左眼有两个瞳仁,腰间还有紫痣,非常聪明,虽然出身显赫,从小好学,博学古今,非常擅长诗文。但是为了免遭迫害,从小只能过着贫困的日子,四处躲藏,另外还要勤学,沈约很是努力,文章写得非常好。
35、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二。
36、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
37、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38、吴均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39、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文风繁盛,不仅士大夫阶层以吟诗作赋为时尚,还出现了像“竟陵八友”这样的风流雅士,沈约是其中文学成就较高者之一。沈约文采斐然,为后世所推崇,但这绝非天生,而是与沈约笃志好学分不开。
40、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41、《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42、太子对沈约是非常的信任和亲近,每天早上都要去太子的宫中去拜见,还说要是想让我早起的话,就早点进宫见我。沈约后来成为了尚书左丞,接着成为了辅国将军。等到明帝去世,朝政是归宰相,沈约拟定遗照,后成为左卫将军。到了500年,因为母亲的上书解除职务,就成为了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43、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檐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
44、沈约一生不会饮酒,也没有什么爱好,皇上对沈约很是宠爱,但是沈约依旧节俭朴素。沈约这一生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的官职,所在朝廷制定政策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沈约非常追求功名利禄,但在朝为官那么多年,没有为朝廷推荐什么得力的人才,有时候还唯唯诺诺。
45、(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46、扩展资料
47、写作背景:
48、如实称武帝为齐明佐命,武帝不悦,以“其书不实”为名,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武帝下令焚之,并免其职。
49、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50、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1、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52、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