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白话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3、⑩臆断:主观判断
4、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6、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7、《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8、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9、《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10、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1、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12、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13、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4、⑧河兵:水手.
15、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16、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8、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19、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0、”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2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22、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23、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4、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5、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26、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27、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8、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9、字词解释:
30、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1、⑤木柿:木片.
32、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3、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4、⑦颠:颠倒,荒唐.
35、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36、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37、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38、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9、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40、河中石兽的石指石头制品的意思。
41、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42、河中石兽的原文
43、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没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44、《河中石兽》作者介绍
45、③阅:经过。岁:年。
4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7、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48、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49、【出处节选】《河中石兽》——清·纪昀
50、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51、同时《河中石兽》还揭示了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能主观臆断,而是要去了解它的根源。
52、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53、扩展资料
54、“盖石性坚重”出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河中石兽》。此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版)。“盖石性坚重”的翻译为,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此句中的盖做连词,表示原因。古义为:原因是,因为。今义为: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5、盖的意思是:连词,表示原因
56、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57、盖石性坚重”一句中“盖”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因为”,该句出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河中石兽》。说理短文《河中石兽》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58、《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59、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60、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61、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62、纪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一,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63、你好!众服为确论出自纪昀的河中石兽。意思是大家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参考译文如下Allpeopletherewereconvincedofhiswordswhichtheybelievedwerecorrect。
64、《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65、⑥湮:埋没.
66、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67、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8、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69、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70、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71、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72、扩展资料:
73、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74、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
75、盖:因为
76、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77、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78、不知其二者多矣中的者,代词,指代事,可翻译为……的事情。语出清代纪昀的《河中石兽》,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那么天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事情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