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2、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3、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4、全文:“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5、这句话常用来形容老师教导有方,学生将恩师的教诲铭记于心。
6、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7、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
8、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9、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10、其他描写老师的诗句:
11、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12、《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13、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14、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5、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
16、六年级上册半亩方塘古诗,例如: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半亩方塘一鉴开”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全诗如下:
19、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20、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1、【赏析】
22、意思:小小的黑板就像半亩方塘,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就得确保源头的清澈与不竭,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呕心沥血地为学生们努力和付出,用心培育每一棵新苗。
23、大意:老师的教诲像春风一样,老师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老师的学生遍布天下,四面八方都是。
24、译文:对于知识点,老师们必须字斟句酌细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力咀嚼,从而确保为学生讲授最精准的要义,最有用的题型。小小的黑板就像半亩方塘,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就得确保源头的清澈与不竭,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呕心沥血地为学生们努力和付出,用心培育每一棵新苗。
25、“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26、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27、——佚名《七绝·师恩难忘》
28、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29、“半亩方塘”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青年时游学时的地方。
30、读音:jiāohuìrúchūnfēng,shīēnsìhǎishēn。táolǐmǎntiānxià,chūnhuībiànsìfāng。
31、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32、——佚名《板书有感》
33、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3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5、出自:佚名《板书有感》。
3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38、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感觉像沐浴着春风一样,老师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
39、还可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的教导是多么潜移默化,而且很有独特的方式。
40、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