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章--------------------
2、为确保在发生事故后,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处置,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包括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信息安全事故、卫生事件、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
3、1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有一个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第九章火警处理应急预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6、1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7、2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
8、第一章供水应急预案
9、《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10、《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11、《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2、第二章供电保障应急预案
13、第十章触电烧伤应急预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
15、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制定的标准是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标准按标准性质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环境保护标准。
16、是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所制定的标准样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19、2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需的各种资源(人、财、物)及时、迅速到达和供应;
20、4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需要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帮助的情况下,实验室应:
21、本导则规定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一个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风险分析的信息,规定响应措施,并对实际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响应,以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边界、现场区域生产活动领域和所覆盖的时期,应考虑邻近单位周边设施(如工厂、道路、铁路等)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带来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响应措施。
22、第七章地震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23、切实做好各个不良地质路段的防治工作,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计划,要求措施得力,具有可操作性。
2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
26、第五章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27、第八章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28、第四章关键试剂耗材供应应急预案
29、3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
30、第六章触电事故应救援方案
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结合当地环境状况,特制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如下:
32、4.1弄清这些服务机构到现场开始进行抢救所需的时间,然后考虑在这个时间内现场人员能否抑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33、6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提高整改善各应急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
34、规范性引用文件
35、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保证工地排水和各工点、驻地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过程中有效运行。2、加强生态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施工人员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严肃处罚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施工队。
36、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和可能因爆炸、井喷、火灾、泄漏等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生产经营单位。
37、第三章关键设备保障应急预案
38、第十二章传染性标本污染应急预案
39、应急演练
40、4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41、第十三章检验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案
42、5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
43、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45、《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46、4.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充分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由于工作人员生病、节日和危险设施停止运行期间工作人员不在岗位时,应配备足够的人员以预防和处理事故发生。
47、3不应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维持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的替代措施;
48、第十一章紫外线灼伤应急预案
49、7增强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提高社会应急,增强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提高社会应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