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着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的“神舟”一号腾空而起,奔向太空,留下了中国载人试验飞船的第一条航迹。经过21小时11分钟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3、梦圆飞天,指日可待。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就在这块偎倚着珠江的南粤土地上,90年前曾经上演了中国人走向天空的悲壮一幕———1912年8月25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在广州燕塘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时年29岁。临终前,冯如嘱咐他的助手们:“吾死之后,尔等勿因是而失其进取之心!”
4、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旧中国陆续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许多重要部件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是从国外购买的。在连年战乱中,这些星星点点的航空工业也几乎毁于战火,荡然无存。
5、钱学森非常健谈,一口气谈了两个多小时。从那以后,我与钱学森有了多次交往,有时在北京国防部他的办公室,有时在他家中。每一回去北京送审影片,他总是亲自看,一边看一边谈意见,而我则坐在他的旁边作详细记录。
6、《梦圆飞天》的作者是叶永烈
7、这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第一声礼炮。此后,我国又掌握了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定点等新技术,测绘型返回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相继翱翔太空。
8、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真可谓是梦圆飞天。
9、迎着凄风苦雨,中国的飞天之翼在艰难地挥动。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0、钱学森深厚的科学功底,令“两弹一星”系统的科技人员打心底里佩服。几度在发射现场发生重大疑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钱学森作为主帅力排众议,作出果断而准确的决定。事实三番五次证明,钱学森的结论是正确的,他带领科技人员走出困境,闯过难关。很多人除了敬佩钱学森的天才之外,不明白钱学森为什么在科学上能够有一双洞察迷雾的火眼金睛?1993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才使许多人明白钱学森学问的来历。那是钱学森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哲敏从美国回来时,带回重达八十多磅的钱学森手稿。这批手稿是钱学森在1955年离开美国时不便于带走而留在美国的。美国友人马勃教授知道这是钱学森心血的结晶,精心加以保护。直到马勃教授要退休了,仍挂念着这批无价的瑰宝。他决定完璧归赵。除了交由郑哲敏带回一部分之外,马勃教授还亲自把余下的手稿送到中国。这样,总数达一万五千多页的钱学森手稿,展现在中国科技人员面前。这是钱学森在美国二十年间留下的工作记录。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全部文稿用英文端端正正书写,字迹绢秀,简直是一页页艺术品。手稿分门别类装在一个个牛皮纸大信封里,有条有理。这些手稿,涉及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工程科学、物理力学等方方面面。如此众多的手稿,无声地说明了钱学森那广博深邃的学问是怎么得来的。
11、●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天,中华民族迈着雄健的脚步,在浩瀚的天宇上趟出一条条令世人景仰的“飞天之路”
12、年11月4日,珠海。中国第四届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神舟”飞船实物模型和返回舱实物首次展出,成为博览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13、腐败的国民党政府让他痛感报国无门。1948年新中国成立在即,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然而,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无论如何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14、年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崭新篇章,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1958年5月,也就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泽东主席郑重地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十多年后,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自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声,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一壮举,让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
15、年4月24日,随着西北戈壁滩的一声巨响,“东方红”一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徐徐升空……
16、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又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载人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7、当“嫦娥(cháng’é)奔月”的神活产生的时候,当工匠们在敦煌石窟上勾勒“飞天”造型的时候,这个梦就已经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了。这是一个瑰(guī)丽绚(xuàn)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这个梦就是: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18、展望当今世界,一个新的月球探测热潮已经到来。美国不久前提出“重返月球”,宣布了“新前锋月球探测计划”,明确今后的深空探测以月球为主;欧洲空间局则计划在2020年之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最后将完成月球基地建设,航天员进驻永久性月球基地,年内将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此外,日本、印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甚至连美国的一些私人公司也加入了探月热潮,计划发射探测器……面对激烈的空间科技竞争,中国人的脚步不仅不能停下,还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19、雄鸡一唱天下白,飞天一梦逾千年。新中国的成立,炎黄子孙决心实现飞天梦。
20、飞天圆梦主要内容:飞天圆梦主要是讲的一个梦想,一个飞往天际的梦想。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21、年,24岁的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求学,在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和合作下,钱学森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成为与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
22、钱学森一生有过激动的“三笑”:
23、在我的新著《飞天梦》里,打算选用钱学森与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的一帧合影。这张照片,引出了涂秘书的话题。他说,有人曾经在文章中这么讲起这帧照片的来历:毛主席宴请钱学森,而钱学森来晚了,一见面就连声向毛主席道歉,因为他工作实在太忙。涂秘书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钱学森向来守时,凡是出席会议,总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从不迟到,更何况是毛主席宴请,钱学森怎么可能迟到?!其实,这张照片是在钱学森回国后三个多月拍摄的。那是在1956年2月,全国政协举行二届二次会议。毛泽东主席宴请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森收到了大会的请柬,上面写着他的席位在第37桌。到了宴会厅,钱学森在第37桌却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牌。这时,工作人员领着他来到第一桌,在紧挨毛泽东座位的右面——第一贵宾的位置,写着钱学森的大名!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才知道,毛泽东主席在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用红铅笔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37桌勾到了第一桌。那张照片,就是在宴会上拍摄的。钱学森回国才三个来月,就被毛泽东如此看重,表明新中国的领袖深知钱学森的不凡。半个月后,钱学森就向国务院郑重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关键性的实施方案。
24、金秋十月,从浩瀚无垠的太空,传来中国人进军的脚步声。千年敦煌飞天之梦,终于在今朝化为现实。
25、钱学森说,影片的开头应该表现中国古代对太空的美好幻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立轴上的月亮、太阳、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在历数古人的飞天之梦时,钱学森还建议,这一组镜头最好以古筝配上中国古典乐曲……其实,渊博的钱学森对艺术十分在行,尤其是音乐。他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曾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何况他的夫人蒋英是留学奥地利、德国的女高音声乐家。
26、炎黄子孙有一个梦,这个梦做了很久很久。
27、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宣布中国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次年,国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披露了部分即将上马的重大航天项目,向世人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国飞天远景写意图。
28、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总是称钱学森为“钱副主任”,因为当时他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也有人喊他“钱副部长”,因为他也是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据说,钱学森喜欢“副”职。他的一生,担任过一连串的副职,从“副主任”、“副部长”到“副主席”。其实,1956年10月,当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成立之际,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然而,不久之后,他却主动要求当副院长。这是因为担任院长要花费很多精力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他希望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领导上终于同意他担任“副”职的请求,派了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当院长。通常,人们视副职转正为仕途升迁,而钱学森反过来从正转副,只求有利于工作。此外,他不参加剪彩仪式、鉴定会、开幕庆典,也不为人题词、写序,不兼任任何顾问、名誉顾问之类荣誉性职务。
29、这是第一位中国近代飞天先驱留给炎黄子孙的殷殷嘱托。然而,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山河破碎、主权沦落、积贫积弱、国将不国。科技落后、腐朽衰败的旧中国,扼杀了多少中国飞天志士的进取精神。
30、仰望“神舟”,中国航天人的耳畔回响着一个外国人的声音。1988年5月份,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有两句自问自答式的开场白:“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我向月球跨了一小步,人类向前跨了一大步。”
31、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炎黄子孙们不断尝试去圆这个美丽的梦。人们制作了巨大的风筝,人坐在风筝上,借风力飞上天去。可是,风筝飞不了多高多远,在空中呆不了多长时间。
32、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33、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34、钱学森告诉我,“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说,最初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亦即“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35、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36、新型火箭即将长征。曾将遐迩闻名的“东方红”卫星、“澳星”、“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中国航天事业劳苦功高。“十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内,重量大于4吨甚至5吨的大型卫星将占到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的62%,我国新型火箭的研制已经启动。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由3个模块加上现有技术组成,通过模块间的组合,可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一个火箭新家族。无论是发射大卫星还是小卫星,无论是一箭单星还是一箭多星,只要轻松地挪动一下“积木”,便可将各种重量级的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成系列化型谱,使其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
37、飞天圆梦全文:
38、明朝有个名叫万户的官员,是世界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把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之中。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但是万户为梦想献身、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赋予了这个悲剧积极的意义。为了纪念他的壮举,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39、中国的近代航空事业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方的科技知识涌入闭关自守的千年古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飞天道路。
40、载人航天计划宏伟。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航天员飞天将经历“三部曲”。“神舟”五号仅仅是第一步,意义在于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第二步除继续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要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与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我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41、继冯如之后,中国其他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纪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以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42、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离莫斯科两千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上,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一枚顶上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始了挺进太空的历程。
43、月球探测扬帆起航。在1997年,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3位院士就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8年专家组通过了“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拉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
44、梦圆飞天的作者是叶永烈,金秋十月,曾浩瀚无垠的太空传来中国人进军的脚步声
45、他,便是有着“中国航天之父”美誉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今年国庆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看望的第一位归国知识分子便是钱学森。
46、在炎黄子孙欢呼雀跃之际,在北京,一位九十有二的耄耋长者坐在病榻上,目光久久地注视着正对面书架上的“神舟号”飞船模型,眼角皱起了鱼尾纹,舒心地笑了,甜甜地笑了。
47、第二次开怀大笑,是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在他回国后的第十个年头,即1965年1月,他向中央提出人造卫星研制计划,这一重要计划也就因此被命名为“651工程”。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只用了五年时间,就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中国从此敲开了太空的大门。
48、然而,钱学森清楚地知道,美国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49、我当时最感棘手的是影片的第三辑《载人航天》。虽然我知道中国早在一九七一年就开始秘密选拔宇航员(亦即航天员),但航天训练基地是处于严格保密的所在,无法进去拍摄,所以我只能准备采用美国和苏联的载人航天电影资料。出乎意外的是,钱学森说,那个航天训练基地属于国防科委主管,他支持我们前去拍摄。钱学森一锤定音。一个多月之后,我就率摄制组进入中国航天训练基地,在那里拍摄了半个月。这部《载人航天》影片,纪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历程。
50、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起航,10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51、短短1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中心、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飞船着陆场相继建成。
52、送行——发射——问候——梦圆四个场面
53、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年。这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4、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4月造出了一架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55、年3月,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把载人航天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56、历史的时钟,终于执著而坚定地走到了2003年的金秋,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蓄势待发。
57、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8、头一回是在1955年10月8日,他经过五年的坚持与斗争,终于从美国回到祖国母亲温馨的怀抱,过度的喜悦使他热泪盈眶。美国当局当时千方百计阻挠他返回新中国,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五角大楼海军副部长金贝尔(DanA.Kimbeel)所说的一句话,可谓“高度概括”之语:“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抵得上三到五个师的兵力!”然而由于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在中美华沙谈判桌上,美国政府代表这才不得不同意让这位杰出的导弹专家回到新中国。其实,钱学森的价值远远超过五个师。他回国后才五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就顺利升空,意味着中国朝着国防现代化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59、时隔二十多个春秋,在中国即将奏响太空凯歌的前夕,我又一次前往北京那个门口竖着“军事禁区”牌子的大院,手持铜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通行证”,来到钱学森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后面的椅子空着。由于双腿行动不便,钱学森已经很久没有坐在那张椅子上。接待我的是他的老秘书涂元季以及两位年轻的秘书。涂秘书在钱学森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就连他也皓首飞霜。跟涂秘书聊天,是一种享受,他在不经意之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钱学森鲜为人知的故事。
60、我有幸零距离目击这位中国“航天元帅”的风采。那是在1979年2月23日,我忽然接到他的秘书柳鸣的电话,说是他来到上海,约我一谈。事情的起因是我当时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导演,这是一部一个半小时的影片,共分三辑,我把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以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当时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乘来沪之际跟我谈谈他的意见。当天晚上,我如约前往上海延安饭店。柳鸣领着我来到楼上一间会客室,我刚坐定,穿着一身军装的钱学森就来了。他摘下军帽,露出宽广丰满而白净细嫩的天庭,书生气质。一双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虽说他出生在上海,由于三岁时便随父亲前往北京,所以满口京腔。他谦逊地自称“笨人”,“对艺术外行”,却对影片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61、年,钱学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上书中央领导人。后来,钱学森又首次提到了“航天”这个新名词。他建议,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他还说,他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
62、阿姆斯特朗讲的是事实,但中国航天科学家们听了别有一番滋味。在中华民族向太空挺进的日日夜夜,世界先进国家比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63、●从载人航天,到建立空间站,到登上月球……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未有穷期,浩瀚深邃的宇宙间必将留下中华儿女更辉煌的足迹
64、他第三次心花怒放,便是在如今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昂首阔步太空之际。企盼了多少年,这一闪光的时刻,终于在他有生之年到来。
65、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炎黄子孙为实现飞天梦想而努力的决心和意志。他们从失败中爬起来,顽强地继续着圆梦的行动。
66、未来篇:飞天之路多漫长
67、年9月7日,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逮捕。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
68、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今日飞天梦圆。在锣鼓喧天的欢腾时刻,我不由得记起他出自肺腑的一句话:“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69、现代篇:飞天之路多壮丽
70、盘马弯弓,蓄势待发。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世人面前的一次充满自信的亮相,预示着中国航天员走向太空的日子为期不远。
71、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zài]人航天工程。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在艰苦的创业条件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胸怀凌云壮志,放眼世界先进科技,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着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寒冬的北国到炎热的南方,从飞沙走石的大漠到波涛汹涌的海洋,到处都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有的人为了及时、方便地工作,将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搬到了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即使在病床上,他们依然在翻阅着研究报告,寻找着需要的数据;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cù)然长逝……他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努力着,拼搏着……
72、《梦圆飞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课文。没有显示作者资料
73、钱学森一丝不苟,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够受到钱学森的表扬是不容易的。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的一位新战士,却受到了钱学森的表彰。这位新战士发现弹体内有一根大约五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就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战士用一根猪鬃终于挑出了小白毛。钱学森把这根小白毛小心翼翼包起来,带回北京,希望从事“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都向那位新战士学习。曾经在钱学森手下工作多年、后来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回忆说,他最初当参谋的时候,受到钱学森的一次表扬。那是因为钱学森看到他总是随身带着工作笔记本,随时进行记录。钱学森的表扬,使伍绍祖从此一直保持这一良好的工作习惯。
74、在涂秘书那里,我见到一帧钱学森与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合影,他俩喜笑颜开,谈得眉飞色舞。钱学森怎么会跟侯宝林如此“亲密接触”?这不光是因为钱学森小时候喜欢到北京天桥听侯宝林相声,而且还有一番外人莫晓的内情:那是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来到湖南长沙,向毛泽东主席请示工作。他递交了四届人大代表名单。这时,病中的毛泽东说:“不看了。但是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请你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没有,如果没有,就把他们补上。”周恩来一查,钱学森在“文革”中是保护对象,所以仍在人大代表名单之中,而侯宝林则还被关在“牛棚”里呢。于是,急急下令解放侯宝林。后来,钱学森与侯宝林在人大会堂喜相逢,彼此都心知肚明是毛泽东主席“点名”予以特别关照的两个人,所以才会那样谈笑风生。
75、梦圆飞天中的10秒中可以看到中国第一个卫星东方红号,第一艘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人员出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