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
2、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这就把彻夜难眠的情境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一联对仗工整,描绘细致。
3、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按照律诗的格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一联是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4、更多的是用来庆祝团圆的句子
5、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7、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的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这句话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9、具体原文如下:
10、《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11、这与谢庄《月赋》中的“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12、这句诗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13、类似的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14、《望月怀远》
1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7、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8、“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19、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意思: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思念远人不得相见,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
2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举杯望明月,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举着杯子望着明月,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22、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23、这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4、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2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26、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2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28、唐代:张九龄
29、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30、“天涯共此时”一直被广泛引用来表达对彼此分离的亲人或朋友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