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链接材料:
2、表达感情
3、【设计意图】对于情感的把握,如果仅仅是透过文本,不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学生仅仅只是能够品味出这种文人雅趣,很难体会出故国之思,所以在这一环节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4、一:余拏一小舟(数词,一)上下一白(副词,全)
5、通过预习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重点字音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6、《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小品文,本单元所选择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这篇文章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篇幅较为短小,结合注释学生理解文意的难度并不大。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而这正是难点所在。
7、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④。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⑤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⑦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⑧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8、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字音和文学常识的填空,然后一生展示答案。
9、痴景山水之乐(天人合一)白描
10、见余大喜。(省略句,省略主语)
11、⑦欱(hē第一声):同“喝”。
1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13、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14、过程与方法:
15、重点字音:
16、板块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7、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在张岱35岁时,当时明朝并未灭亡。而《湖心亭看雪》写于张岱55岁时,此时明朝已经灭亡。金陵是明朝的国都。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18、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9、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20、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语句的翻译准确。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
21、《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22、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而世人会有几个能懂?
23、痴情故国之思
24、领略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浓厚的故国之思。(难点)
2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6、学习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虚词,翻译句子。
27、⑤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28、通过和《江雪》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江雪》与《湖心亭看雪》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29、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30、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31、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2、在描写湖心亭雪景处进行勾画和批注,能抓住关键词(量词和连词)赏析语言的精妙。
33、针对目标三:
34、(三)教材分析:
35、问题设置:找出描写湖心夜景的语句,请从遣词造句和手法角度赏析。
36、文学常识:
37、【目标确定依据】
38、学习目标:读准字音,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39、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0、【设计意图】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1、提示: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从语言角度进行赏析。
42、【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43、——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4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正面描写,运用白描手法】
45、(2)但“痴”字也正好表现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46、余强饮三大白(qiǎng)喃喃(nán)
47、是金陵人。(判断)
48、板块三:初读课文,正音断句
49、(1)“痴”是舟子的评价,体现了俗人之见;
5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51、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52、板块六:深读课文,悟其痴心
53、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
54、【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55、特殊句式:
56、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我想庄子《逍遥游》中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应该是对张岱之“痴”的最好诠释吧!
57、《湖心亭看雪》
58、问题设置: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文章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请找出来,并体味一下“痴心”其中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59、《陶庵梦忆》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顺治二年(1645年)绍兴沦陷,张岱拒绝臣服清廷,携家眷逃亡,时年49岁。
60、(二)单元目标:
61、能概括出《江雪》与《湖心亭看雪》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62、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痴”于景,“痴”于行,“痴”于情,展示他钟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以及浓厚的故国之思。
63、再次齐读全文,在读中深入品味张岱之“痴”。
6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5、痴痴人高雅之志
66、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7、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68、针对目标一:
69、课前播放歌曲《湖心亭看雪》。
70、板块二:预习检测
71、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7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大意。
75、比较阅读
76、板块八:课堂小结
77、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这篇文章篇幅较短,结合课下注释就能很好地疏通文章大意,所以难点不在于此,而在于情感的把握和语言的品析。
78、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点拨。
79、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0、(四)学情分析:
81、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虚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
8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3、一词多义:
84、课堂结束语:
85、白描手法,简单勾勒:
86、字音朗读准确,文学常识掌握熟练。
87、描写手法
88、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
89、通过和《江雪》对比阅读,明确二者写景手法的不同。
90、评价任务:
91、【学习目标】
92、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93、【板书设计】
94、(1)语言: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写出了一叶扁舟飘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粒”字写出了人在自然界的渺小。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95、1分钟的时间识记学案上的知识点。
96、【教学活动设计】
97、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98、通过再次诵读,根据链接材料,深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99、一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100、③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10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再读一遍这篇“痴”人之文。
102、知识与能力:
103、【设计意图】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疏通文意。
104、④侍:服侍,侍候。
105、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106、湖心亭看雪
107、能明确描写雪景时所运用的手法——白描。
108、提问学案上的重点字音和文学常识并作点拨
109、认真聆听歌曲,进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意境中。
110、【评价任务和标准】
11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出语调
112、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113、引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出语调,并做好朗读点拨。
114、⑧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
115、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小组内交流谈论,展示成果,最后教师进行点拨。
116、大雪三日(名作动,下雪)客此(名作动,客居)
1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8、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19、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
120、【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创设情境;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121、学生活动:
122、交流展示自己思考的成果。
123、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的思想情感。
124、(3)也表现了作者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12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6、针对目标二:
127、评价标准:
128、最后巧妙地将⼀个微观⽽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幅绝美的图画。
129、【推荐阅读】
130、词类活用:
131、熟练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132、是:是日更定(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133、遗世独立、故国之思
134、通过品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描写湖心亭雪景的景语句,并做批注,从遣词造句(量词、连词)和描写手法角度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
135、(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136、通过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教师的朗读指导下,反复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出情感。
137、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138、板块七:拓展延伸:
139、学习目标:熟练准确诵读课文。
140、学习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
141、《江雪》
142、然后在由⾯到点的观察景物中,蕴含出渺然⼈⽣如同沧海⼀粟之感慨。
143、自主思考《江雪》与《湖心亭看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144、文章首先听觉的⾓度写出湖⼭封冻,⼈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理的⾓度表现了⼤雪的威严。
145、导入语:我们刚刚欣赏到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让我们跟随张岱去赏赏西湖的雪景。
146、学习本文写景手法,品析本文精妙的语言。
147、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8、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49、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词人(还)
150、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151、崇祯(chóngzhēn)是日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
152、师生齐读。
153、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154、交流分享时,语言规范流畅,表达清晰。
155、教师点拨:
156、能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浓厚的故国之思。
157、根据老师点拨,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58、⑥觥(gōng):古代一种酒器
159、(一)课程标准:
160、(2)手法:
161、湖心亭看雪中正面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作者张岱采用了白描手法,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162、板块五:品读课文,赏其痴景
16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64、湖心亭看雪主旨: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