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是积极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在岗职工要根据自己的岗位安全职责填写《安全承诺书》,通过签订《安全承诺书》让每一名职工都明确自己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担负的义务,让职工感到安全责任的压力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时时刻刻想到安全。同时,开展安全承诺制度,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基础。
2、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考核制度,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管理。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励主动落实、全面落实责任,惩处不落实责任、部分落实责任,不断激发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抓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要进一步规范全员培训,力争使每一位员工都受到针对性的教育,切实提高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4、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5、应急管理制度
6、要有:各级(负责人、班组长和岗位人员)开展检查的记录表,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如车间负责人每月1次,班组长每周1次,岗位人员每天1次)、发现问题的
7、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8、抓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要做到安全生产,涉及到人、机、料、法、环境及时间等多项因素。要实现这些基本要素的和谐统一、有效控制,这就涉及到综合的系统管理工程。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风险预控,就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里,通过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使人的行为与各种要素达到和谐统一,以确保安全。
9、目标职责:目标、机构和职责(机构设置、主要负责人及管理层职责)、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10、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1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12、各专业性安全会议
13、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测的记录。
1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
15、(二)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16、各种生产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各种工作和职位的安全操作规定;安全生产教育体系;安全生产检查系统;事故管理系统;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7、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18、教育培训:教育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外来人员);
19、一、健全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20、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管理制度;
21、检查制度
22、明确本单位涉及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工作岗位及应当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品类型,具体标准参考《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11651-2008);明确劳动防护用品特别是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单位;明确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规则和使用周期;要有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记录、发放记录;现场相应岗位的职工能正确使用本岗位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23、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
2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
25、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等。
26、第三条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7、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28、“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预防为主是手段,综合治理是方法。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没有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就失去了思想支撑,综合治理就失去了整治依据。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有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预防体系上,超前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事故。只有采取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人、机、物、环境的统一,实现本质安全,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29、(2)明确的“这样做”系统
30、抓好安全工作就要验收安全红线,绝不能逾越发展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
31、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32、对重要危险岗位加强监督,特别是危险化学品、高处作业、起重、受限空间、消防等
33、特种作业管理制度
34、为全面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35、部门(车间)级安全会议
36、抓设施完善,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各单位应按照电力生产安全标准规范要求,添置、完善工作场所、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安全防护设施,为职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作业环境。杜绝先天性隐患,从源头上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37、要有:整改回复及复查记录。
38、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
39、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等。
40、第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依法及时制定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适时修订。
41、通过分析550,000起工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保险公司的运营提出了“Heinrich”规则。该法律认为,致命事故背后有300起无害事件,大量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42、二是确保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部门,基层单位、部门再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班组,班组落实到岗位和职工个人。责任书应根据各级人员不同的职责进行区分,但宗旨是明确安全生产的责、权、利,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3、明确企业、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目标和任务,对积极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处罚;有细化的奖励和处罚的具体事项和标准,并有奖励和处罚的记录。
44、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政策:预防是主体,预防是结合。
45、明确对法律法规要求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或特种作业人员要经培训考核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或特种作业资格证书;明确对新入职人员均要进行公司(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作业;
46、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只要真正地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切实负起责任,强化管理,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遏制住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和公司的协调健康发展。
47、明确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投放时,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作业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专项教育,考试合格后,方能进行独立作业;
48、安全生产事故
49、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作业制度
50、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和规范,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延伸。
51、关键是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各级一把手的安全责任,要在安全生产责任书中明确具体的奖惩措施,完成安全目标奖励多少金额,发生安全事故后如何追责及处罚多少钱。再就是严格执行,既然制定了制度,就要执行,不能不舍得奖励,也不能对事故责任人网开一面,一定要落实,只有制度落实了,才能够有成效。还要定期对各主要负责人、各单位一把手进行安全警示教育,警钟长鸣,只有一把手重视了,安全工作才能真正落实落度,才能得到有效执行,才能搞好安全工作。
52、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5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常说的“安全会议”是指:
54、抓建章立制,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单位必须根据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立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惩办法》等纲领性制度。事实上,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也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55、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56、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管理制度
57、制度安全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验收制度、整顿改进及奖罚制度以及安全事故报告 制度等内容。
58、四是完善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安全考核与安全奖励挂钩,考核过程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实发挥作用。突出重奖重罚的原则,奖要奖得让人眼红,罚要罚得让人心痛。若发生事故,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并依照事故性质及应负责任的大小,与各级领导的“票子、面子、帽子”挂钩,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59、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60、明确企业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及人员负责对单位定期开展全面的安全检查和不定期地组织专业性、季节性、节假日前后等专项安全检查;
61、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62、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制度;
63、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64、(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65、(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
66、、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67、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68、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
69、“海因里希”规则
70、落实安全责任,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71、明确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和分级;明确事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及事故报告的责任人;明确事故调查处理的程序和要求;若发生事故、有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调查处理的记录。
72、教育培训制度
73、班组安全会议
74、明确企业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一线工人各自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要求;要有::与:企业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及一线员工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或安全生产承诺书
75、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考核制度,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管理。
76、明确本单位涉及的特种作业(特种作业如:电工作业、电焊与热切割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等),具体工种目录参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30号令);明确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明确本单位负责特种作业人员取证、复证工作联系和监督部门。
77、二、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
78、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79、明确对岗位调动和脱岗半年以上的职工要重新进行教育;明确要每年组织经常性的教育;
80、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制度
81、(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管理制度;
82、生产和业务单位必须建立以下基本安全规则和规定:
83、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指明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源是“消除隐患”,表明抓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是“预防为主”,更指出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强化责任”。消除隐患是根本,加强防范是重点,落实责任是关键。那么,如何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呢?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84、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管理制度;
85、希望能够帮到你了
86、首先是事物的不安全状况;第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87、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
88、抓危险源监控,提高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具有潜在意外释放的能量和(或)危险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普查并登记建档,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验、安全评估,建立完善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危险源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安全监控体系。同时,要加快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步伐,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快速反应、协调作战和应急处置能力。
89、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
90、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91、(一)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92、制度化管理:法律标准识别、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文档管理(记录管理、评估、修订);
93、明确本单位涉及的危险作业,如:高处作业、易燃易爆部位的作业、爆炸或有爆炸危险的作业、起吊安装大重型设备的作业、带电作业、有急性中毒或窒息危险的作业,处理化学毒品、易燃易爆物、放射性物质的作业,在轻质屋面(石棉瓦、玻璃瓦、木屑板等)上的作业等;明确危险作业审批要求,制定专门的危险作业审批单,涉及危险作业时由作业部门填写,并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由不同审批权限的人员进行审批;明确危险作业现场管理要求,持经审批的危险作业审批单下达作业令,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交底,检查确认作业设备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安全可靠,明确专门的现场监护人员;现场有危险作业时,有相关的审批手续、监护人员等安全措施。
94、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95、不定期安全生产会议
96、奖惩制度
97、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意外紧急情况的通用术语,通常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并中断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98、我国的安全生产政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99、一是推行“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其他副职领导既要对分管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分管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各级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100、我国的消防政策:预防为主,预防与消费相结合。
101、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02、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制度;
103、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104、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05、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06、明确本单位的概况和危险性分析;明确本单位应急机构和职责,联络方式;明确针对不同事故的救援程序和措施;明确本单位应当配备的应急器材;有编制好的应急预案,并有开展应急演练的记录
107、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08、明确不同设备安全、调试、验收到运行、维护、保养、检测等各环节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
109、解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10、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111、扩展资料:安全政策和目标
112、公司级安全生产会议
113、(1)明确“谁做”制度-工作安全责任制
114、要有:各级教育培训相应教材,要有培训计划,有培训考核的试卷和教育记录卡,要有持证人员清单。
115、现场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设施验收、设备设施运行、设备设施检维修、检测检验、设备设施拆除、报废)、作业安全(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作业行为、岗位达标、相关方)、职业健康(基本要求、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警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