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谐音字运用十分巧妙,以下是一些例子:
《西游记》
孙悟空进了八卦炉——越练(炼)越结实
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关公打喷嚏——自我吹嘘(须)
哮天犬过独木桥就不会叫了——过木(目)不汪(忘)
唐僧念经——一本正(真)经
猪八戒保媒把把成功——猪连必合(珠联璧合)
《红楼梦》
甄士隐:真事隐去
甄英莲:真应怜
贾雨村:假语存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贾赦:假设
贾政、贾敬:假正经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秦可卿:情可情
贾宝玉的丫环——袭(喜)人
《三国演义》
梁山军师——吴(无)用
张飞哈气——自我吹须(嘘)
贾宝玉的判词是“情不情”,参照“花非花”而来
《水浒传》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这些谐音字不仅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也反映了作者通过语言游戏传达的深层含义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