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品和故事如下:
《兰亭集序》
创作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饮酒赋诗,汇诗成集,即《兰亭集》。大家推举王羲之为诗集作序,他欣然应之,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
艺术特点:《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历史影响: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甚至置于座厕,朝夕观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他代表作品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等。
草书:《十七帖》等。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故事与传说
墨池洗笔:王羲之家中有几个大水池,每天练习书法后都会在这几个水池中洗笔,久而久之,这几个水池都变成了墨池。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书法技艺不断提高。
临帖学书:王羲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勤奋刻苦,还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他经常临摹前人的书法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入木三分:传说当时的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
卖当: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还体现了他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