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道家经典之一,由列御寇所著。这部作品以殷汤和夏革的对话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对话,探讨了宇宙、时空、物质、生命、灵魂等哲学问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的理解。
文学常识
作者:列御寇,又名列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内容:包含多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哲学、自然科学、伦理道德等领域。
文体:以寓言的形式展开,寓意丰富,旨在启发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哲学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强调顺应自然,认为时空和物质都是相对而无常的概念。
影响:《列子·汤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之一。
故事选读
愚公移山: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山居住。”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以上是《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片段,它寓意着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和世界的敬畏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