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施工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要求
平整度:基础表面平整度要求高,保证塑料表面厚度一致,弹性均匀。平整度质量合格率在95%以上,3米直尺进行误差3mm。
坡度:横向1‰(弯曲8‰) ,直向5‰ ,半圆形5‰ ,纵向 < 1‰ ,高跳0.4%。
密实度:压实密度大于95%,孔隙率小于6%。
定位:跑道场地四个半圆切线点和两个圆心应用牢固清晰的标志进行标记。
排水:排水系统需要在大雨后两小时排水。在冻结区域,建议在沥青层和砾石层之间增加一层土工布缓冲层。排水沟的基础应进行特殊的防水处理。
强度和稳定性:基础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表面均匀牢固,无裂缝,无腐朽边缘,接缝平直光滑。垫层压实,密实度大于95%。
厚度:比赛塑胶跑道厚度不小于13mm,其他非比赛可以辅助作用面积厚度可由供需矛盾双方之间约定。
材料要求
塑胶跑道材料应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环保等级应达到E0级别以上。
施工工艺
底层施工:在基础表面涂抹一层底胶,以增强粘结力。然后采用聚氨酯预聚体进行铺设,厚度约为5mm。底层施工完成后,应确保表面平整、无气泡、无脱层现象。
面层施工:面层施工采用废轮胎橡胶粉进行铺设,厚度约为10-15mm。在铺设面层前,应在底层表面涂抹一层面层胶,以提高粘结力。面层施工完成后,应确保表面平整、色泽均匀、无气泡、无脱层现象。
喷涂施工:喷涂施工是塑胶跑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喷涂过程中,应确保塑胶厚度均匀,无明显堆积现象。喷涂完成后,跑道表面应光滑、平整、无颗粒感。
线条施工:线条施工是塑胶跑道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应采用专业线条涂料进行施工,确保线条清晰、准确、美观。同时,线条的宽度和颜色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平整度:塑胶跑道施工后平整合格率不小于85%,在任何方向和位置上,在每4米(中小学体育场地3米)的丈量距离上不能超过6毫米的起伏,在1米的丈量距离上不能有超过3毫米(中小学体育场地4毫米)的起伏。
厚度:用于比赛的塑胶跑道的厚度不小于13毫米,任何区域的厚度都不少于10毫米,厚度在10—10.5毫米之间的面积不能超过总面积的5%,承受压力的区域(撑杆跳高、掷标枪、三级跳远的助跑道,跳高的起跳区、水池)厚度要达到20—25毫米。
坡度:塑胶跑道施工后横向坡度不大于1:100,纵向坡度不大于1:1000。中小学体育场地田径场地纵向坡度不大于2:1000,篮球、排球、网球场地横向坡度不大于7:1000,纵向坡度不大于5:1000。
粘结力:底胶与面层应粘合牢固,均匀;接缝平直,无明显凹凸现象。
外观:无裂痕或分层现象;防滑层与底胶粘合牢固、均匀;表面色泽均匀。
其他要求
环境要求:施工温度应在15—45度范围内,混凝土湿度应低于5%或按塑料薄膜法测定,薄膜下不出现水珠或混凝土表面变黑。
施工步骤:包括地基处理、底胶铺设、塑胶铺设、划线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
这些标准确保了塑胶跑道的施工质量和性能,为运动员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