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儿流浪记》的详细写作背景如下:
时代背景
《苦儿流浪记》写成于1878年,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建立第三共和国的第三年,也是羽翼已丰的资产阶级准备实现工业化的前夕。
该小说通过描绘农村破产、工人们恶劣的劳动条件、童工数量的剧增和在法律允许下的对童工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种种弊端。
社会背景
小说中的主人公雷米是一个弃儿,从小由一个石匠的妻子抚养。石匠因工伤致残后,将雷米卖给了一个流浪的卖艺人。这个卖艺人是个善良的老人,教雷米读书弹琴,但在一次卖艺中被警察扭送入监狱,出狱后不幸冻死。雷米随后被一个花匠收养,但花匠因天灾破产,雷米再次流浪。
通过雷米的经历,小说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贫富差距、童工制度的残酷等。
作者背景
《苦儿流浪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1830-1907),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过七十多部小说,其中《苦儿流浪记》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一部。
马洛在小说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真实的时代特征,展现了他的艺术才能,使这部小说在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文学意义
《苦儿流浪记》作为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通过一个弃儿的传奇故事,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成为法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不仅在法国国内受到广泛欢迎,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一百多年后仍然被重印出版和搬上银幕,显示了其深远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苦儿流浪记》的写作背景主要涉及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通过一个弃儿的故事,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种种弊端,并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