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原名“昆山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代表剧种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它唱腔优美,在演唱上注重对声音节奏速度的控制,讲究咬字吐音,从而形成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的独特风格。
昆曲的角色分工很多,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对各地方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曲的代表剧目有《鸣凤记》、《牡丹亭》、《邯郸记》等。
昆曲的表演风格独特,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